新春伊始,杭州“六小龍”引發熱議。競逐AI賽道,思明區如何把握機遇?近日,思明區政協委員積極建言獻策,建議打造“人工智能經濟先行區”,實施人工智能產業“2+3+5”計劃。
揚長避短 吸納高層次人才
去年,思明區政協常委會就將“思明區建設人工智能經濟先行區”作為重點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形成調研成果。研究報告顯示,截至去年6月,思明區288家規模以上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中,有72家列入人工智能企業名單。
思明區政協委員、廈門盈至基金總經濟師吳偉琪認為,目前思明區在AI產業發展的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累積了一定的優勢,去年還出臺了專項政策,推出AI券等。與此同時,在產業規模、人才吸引力方面還存在短板。吳偉琪表示,政府相關部門要營造好科創生態,其中人才是關鍵,既要引進高層次的人才,也要留住現有的人才。此外,AI發展空間在“騰籠換鳥”中要避免“鳥飛籠空”的現象。
瞄準細分領域 成為“單項冠軍”
思明區政協委員、廈門英特易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凡昌認為,人工智能對于任何城市來說都是一個嶄新的領域。思明區本身有比較好的軟件信息業基礎,所以發展人工智能有很大的潛力。政協重點課題中提出“2+3+5”發展方向,本質上是結合思明實際,突出發展重點,體現“有所為有所不為”。“2”是指重點發展數據供給平臺和計算機視覺算法,在這兩個應用技術創新方面做到“不求成為全能冠軍,但求成為細分領域的針尖”;“3”是指重點打造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智慧城市應用平臺和可信化應用創新平臺,這是嫁接“針尖”與應用的橋梁;“5”是指努力形成智慧城市、智能文化創意和游戲、智能醫療診斷與康復、智能交通出行服務、電商智慧化營銷5個產業集群。
(廈門晚報記者 彭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