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看得最遠的地方,和你手舞足蹈聊夢想,像從來沒有失過望受過傷……”3月8日晚,廈門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迎來蛇年的第一場演唱會——毛不易“冒險精神”巡回演唱會。
音樂點燃了這片土地新的熱潮,但鮮有人知,這片土地在數百年前有一個充滿故事的名字——劉五店。
位于廈門島北側水道東北方的劉五店,以明朝商人劉寧在此開五間店而得名,其港區陸域地勢平緩,這里四季常青,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適宜發展水上貿易。
這個延續千年的古港,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見證了無數商船往來、貨物吞吐的繁華景象。如今,它又成為承接大型演唱會、賽事、高端展會等活動的現代化舞臺。無數人在這里續寫“敢拼會贏”的奮斗故事。
溝通廈漳泉的海上要塞
關于劉五店的美名,還得從“文昌魚”說起。
傳說,此古生物之所以被稱為“文昌魚”,因為它們總是在文昌帝君誕辰前后出現。這是恐龍時代的海洋生物——脊索動物的典型代表,因為沒有脊椎而很難留下化石遺跡,一度變成生物進化中的缺失鏈條。
1923年,一位叫萊德的廈大美籍教授偶然來到劉五店,看到當地漁民居然把這種珍稀生物當成佐餐小菜,不由大為震驚。萊德教授的發現很快轟動了國際生物學界。為了尊重劉五店漁民的原創,國際生物學界沿用了當地對這種古生物的雅稱——“文昌魚”。
由于文昌魚的大量存在,劉五店一度成為全球唯一的文昌魚漁場。而在劉五店人眼里,這些隨處可見的文昌魚則和海蠣、蝦米、蚣蚮一樣,是最具特色的鄉土美食。
海洋帶來了食物的饋贈,也帶來了更加廣袤的生活版圖。
在沒有形成村莊前,劉五店是個大海灣。漲潮時,海水漲到如今翔安區東界村的石塘自然村。東南有個小山頭,西北有個虎空山,形成天然的避風港;平潮時,可以停泊8000噸級的輪船。由于海岸線和深槽位置穩定,可以建設深水泊位碼頭。岸線資源豐富,附近許多漁民捕魚會在此停靠。可以說,劉五店自古以來就是周邊地區最為繁華的港口之一。
“劉五店的海運歷史悠久。根據歷史記載,五代時期劉五店港已經有海船集散,是往來泉漳的要隘。”2023年,高勇志與眾多學者一起編印了《廈門市翔安區劉五店志》,整理出了千余年來劉五店區域的發展歷史,他告訴記者,自宋代起,劉五店港附近就有漁人開始定居。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劉五店與隔海相望的五通對渡通航,劉五店渡開始運作,從此這個濱海小漁村初具雛形。
“這個古渡口的興盛比漳州月港還早了幾百年。”高勇志說,后來趕上了漳州月港興盛時期,劉五店古渡與月港、泉州港均有通航,十分興盛。劉五店當地村民劉姓“五祧”的五兄弟瞄準時機,打造“五桅”大商船,沿著祖國的海岸線,走南闖北,北至黑龍江、南至海南島,南貨北運、北貨南運,運輸生意十分紅火,同時把劉五店當作貨物的集散地,也帶動了當時劉五店各行各業興盛發展。
“到了清代,因地理位置便利,劉五店依舊有大商船前往奉天、廣東、臺灣一帶進行貿易。”高勇志表示,為了加強碼頭管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福建開設海關,劉五店港區成為廈門正口所轄的錢糧口岸之一,負責稽查來自金門、大嶝、同安、澳頭各渡船只貨物。劉五店再次成為連接廈門島的主要端口。
隨著倭寇猖獗和外來入侵,到了晚清時期,政府加強了布防。乾隆五十年(1785年),劉五店古碼頭還被定為軍需專運碼頭,為臺灣、澎湖專運軍需物資。
不難發現,古時的劉五店集官渡、港口、驛鋪、水寨、海關于一身。這個古渡港口碼頭,是廈門最早的官渡和中國近代對外貿易港口之一,是廈門古代海洋貿易、海洋運輸、海洋文化的重要歷史遺跡,同時也是廈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的歷史見證。據了解,從明、清兩朝至抗日戰爭爆發前的數百年,是劉五店古渡最興盛的時期,那時劉五店的人口達到1萬多人,共有30多個姓氏的居民。
河海通達成就商業輝煌
依海而生,讓劉五店人生來便擁有了如海一般開闊的視野,他們不畏艱險,勇敢地參與到海上貿易網絡中。也正是與海的親密關系,讓劉五店先民早早敞開懷抱,迎來送往各路商人。
據《翔安區志》記載:宋元時期,同安便有生鐵和青瓷器(珠光瓷)從劉五店出港,經泉州遠銷東南亞及日本。特別是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全年有上千艘船與泉州港穿梭往來。也是在這一時期,劉五店地區設置了驛站,并開通了渡船與廈門島五通鋪對開,另有通往石潯鋪的航線,為官府和民間傳遞信件。
隨著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城市商業發生革命,航海對外貿易勃興,兼得江河湖海之利的劉五店,也一躍成為彼時閩南地區當仁不讓的“網紅”港口。
明永樂年間,一位名叫劉寧的商販遷居此處開基,他在這里開了五間店鋪,并以公正價廉廣受好評。口口相傳的商譽讓過往漁民開始以“劉五店”稱呼這片土地,這個名字從此正式出現在歷史記錄中,劉五店也隨著商貿的興盛而發展壯大。
在劉寧開店販售吸引無數商旅的同時,劉五店再次開始動工建設碼頭。“這一碼頭成了后來通往各地客運貨運的轉折點,大量貨物從這里運往世界各地。”高勇志告訴記者,直到1955年10月高(崎)集(美)海堤竣工,汽車直達廈門島,古渡口才徹底停運。
明清時期是劉五店的高光時刻。明朝隆慶年間,翔安洪厝人士洪朝選(官至刑部左侍郎)看中劉五店這塊風水寶地,開始在此筑海圍堤,建造大厝,修起老街,從此奠定了劉五店數百年來的商貿格局。
鼎盛時期的劉五店老街有1000多米,老街圍墻林立、客商云集,“三步一店、五步一鋪”,打金店、布店、米店、油坊等200余家各色雜貨店鱗次櫛比,是貿易往來的重地。
晚明時期的中國依舊閉關鎖國,但開放了兩個小小的港口通商,且其功能相反:一是廣東澳門,允許夷船入港,不許華船出海;二是福建月港,只許華船出海,不許夷船入港。作為月港貿易文化圈一部分的劉五店港口迎來了空前絕后的歷史機遇。
良好的港灣條件,繁榮的商貿氛圍,讓劉五店人天生就擁有了直面大海的勇氣。在劉五店人面前,海洋是敞開的,對他們而言,盡管海洋意味著無常,仍然是值得用生命去拼搏的一條道路。
劉姓“五祧”的“長圓”“長茂”“寶順”等“五桅”大商船便是在此時走南闖北,把同安汀溪窯的珠光青瓷、紅糖等貨物運往北方販賣,又把北方的大豆、小麥、棉紗、杉木等貨物運回劉五店。
至光緒中葉,劉五店已成為一個貿易碼頭和小集鎮,并有大商船開往奉天(今遼寧省)、天津、廣東、臺灣等地進行貿易。一直到民國初期,每年都從上海、天津等地運回北紗、大豆、羊脯等貨物,從臺灣等地運回糖和大米。
1821年2月,我國第一艘直通新加坡的貨船和新加坡開埠的第一條商船由劉五店港駛出。1931年水(水頭)劉(劉五店)公路建成通車后,劉五店港的貿易一度達到了頂峰。
彼時的劉五店形成了通洋致富的社會風氣,幾乎全民參與。富足的生活,讓社會上流行起炫富斗奇。漫步于如今的劉五店老街,我們依稀可以看見馬尼拉的西班牙人紅磚別墅被商人帶回了家鄉仿造建起的紅磚大厝。除此之外還有民國時期的泥塑招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石厝和八九十年代的石柱騎樓。
“各個年代的房子都有,明代的房子,清代的房子,還有近現代仿外國的騎樓式房子。”當地居民王少新說,房屋通向大海的這一邊,以前船可以直接靠在房子后面運送一些貨物,一排都是商業街,而且有12個街門。晚上把12個街門關掉,外面人就進不來。
一座座充滿年代感的建筑,像是一個個袖珍博物館,在靜默無言間,呈現出這個閩南鄉鎮一個多世紀以來的商業脈絡。
傳統與現代的藍色交響
如今,廈門奧林匹克中心鳳凰體育館不定期舉辦演唱會,一首首熟悉的旋律在這里響起,聲浪起伏與熒光棒閃爍間,體育館化作星海。這也象征著劉五店從傳統漁村向現代化新城的深刻蛻變與發展歷程。
從2010年翔安隧道通車,再到鳳凰體育館、白鷺體育場、廈門國際博覽中心、翔安大橋等重大項目的布局建設……2023年,劉五店有了一個新的稱呼——鳳翔新城。在區域規劃中,這里是集體育賽事、商務會展、文化旅游、名校教育、高端居住等復合功能于一體的“產城人”融合濱海新城。
也是在2023年,廈門國博中心、鳳凰體育館和白鷺體育場全面完成建設、驗收并投入使用,先后成功舉辦全國制藥機械博覽會、CBA全明星周末、國際田聯鉆石聯賽、巴黎奧運女足亞洲區預選賽等國際國內大型展會和高端賽事27場次,以及各類大型演出數十場。
如今,從翔安大橋向東眺望,由白鷺體育場、鳳凰體育館、白海豚游泳館組成的廈門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已成為翔安區乃至廈門發展文體產業的重要載體。“未來我們將打造一些屬于翔安區或者廈門自主IP的一些賽事活動,逐步培育出屬于我們自己的一些賽事體系。”廈門奧體中心項目總經理張鵬表示,希望讓更多的老百姓能夠享受到體育場館設施,帶給大家運動生活的便利。
在奧體中心不遠處,廈門國際博覽中心也涌動著現代化發展的熾熱浪潮。“廈門國際博覽中心自2023年12月開館以來,已累計承接了60多場展會活動,總展覽面積80多萬平方米,總接待量100萬+人次,承接了廈門工博會、廈門國際新能源汽車博覽會、國際工程供應鏈發展大會、全國藥機展等大型展會活動。”廈門國貿場館運營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蘇琦告訴記者,廈門國際博覽中心將借助會議中心的優勢資源,吸引更多國際國內高規格展會落地,通過舉辦高質量的會議活動,成為會議中心的標桿和示范,推動廈門會展業的快速發展,助力廈門建設國際會展名城。
從千年古渡到體育會展新城,舊時的港區仍有集裝箱貨船不時停駐。劉五店老街掩映在海灣畔,紅屋頂磚厝的古街與新建筑融為一體,傳統與現代相映成趣。
“劉五店古街是廈門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街區,古街在海中央橫跨。我們未來可以把它開發成咖啡街、茶舍、民宿街,活化利用。”廈門文史研究者林鴻東表示,要把濱海價值利用起來,成為廈門的文化名片。
潮起潮涌,浪奔浪流。如今的劉五店,篤定地站立在南海之畔,厚積薄發,蓄勢準備著再一次的“高光時刻”。
聽海
古渡新韻 海闊夢長
□范陳春
故事始于未知的從前,拓荒者劉寧,懷揣夢想在海邊搭建起五間小店。
簡陋木棚,幾張桌椅,卻盛著溫暖,是旅人疲憊時的港灣。
風吹過大海的浩瀚,也吹過小店的炊煙。迎來送往間,小店逐漸變成繁華市井。
貨品更迭,人來人往,“劉五店”的名字,卻在歲月里定格成永恒。
古渡,作為沿海商埠的歷史起點,是海洋文化最初的標識。在久遠的年代,這些渡口是貨物集散、人員往來的核心地帶,目睹了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融合。商船由此揚帆起航,滿載絲綢、茶葉、瓷器等中華瑰寶駛向全球,同時帶回異域的香料、珠寶和別樣文化。古渡邊,碼頭工人忙碌奔波,商人討價還價,共同勾勒出一幅繁華的商貿盛景。古老的燈塔、海關舊址、商會建筑靜靜矗立,默默訴說往昔的榮耀,成為海洋文化的歷史見證者。它們不僅是建筑遺跡,更是開放、包容、冒險的海洋精神的文化象征。
自宋元起,劉五店便以驛站和官渡的身份,扎根于這片海域,成為廈門海上貿易的關鍵節點。往來商船揚起的風帆,似繁星點綴海面,源源不斷的貨物在此裝卸、流轉,開啟了廈門與世界對話的商貿篇章。近代以來,劉五店見證了廈門港的變遷,承載著無數航海人的夢想與奮斗。它不僅是貨物的集散地,更是文化交流的前沿陣地,閩南的風土人情隨著商船傳播,世界各地的文化也在此交融,讓廈門這座城市擁有了包容并蓄的海洋氣質。
如今,翔安大橋橫跨海面,連接起劉五店與更廣闊的天地,周邊崛起體育會展新城,為區域帶來了強大的產業集聚效應。國際賽事、大型會展的舉辦,吸引了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帶動了酒店、餐飲、旅游等相關服務業的繁榮。劉五店再次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引擎,以全新的姿態續寫著廈門海洋發展的輝煌,見證著這座城市與海洋永恒的羈絆。
劉五店的發展,是廈門城市發展戰略的一個縮影。古渡變商埠,再發展成現代化新城,這不僅是地域空間的拓展與經濟形態的更迭,更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生動演繹,淋漓盡致地展現出海洋文化獨有的魅力與強盛的生命力。
古往今來,我國沿海無數城市在海洋文化浸潤下擁有了開放的胸襟和創新的基因。在全球化浪潮中,它們踴躍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吸引全球的投資與人才。現代化港口設施取代古老渡口,大型集裝箱貨輪往來如織,成為國際貿易的關鍵樞紐。金融、航運、貿易等現代服務業蓬勃興起,為城市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比如上海,從昔日小漁村蛻變為國際化大都市,黃浦江畔的外灘見證百年滄桑巨變,如今作為金融中心引領中國經濟接軌世界;深圳借改革開放春風,依托海洋優勢,從邊陲小鎮崛起為科技創新高地,眾多高新技術企業在此孕育,締造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
福建擁有漫長的海岸線和眾多優良港口,泉州、福州等沿海城市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在歷史上就憑借海洋貿易盛極一時。如今,福建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新時代新福建建設進程中,這些沿海城市要爭當排頭兵,持續依托海洋文化底蘊,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博采眾長、砥礪前行,努力讓福建從“海洋大省”邁向“海洋強省”。如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促進經濟文化等交流合作,讓古老的海上貿易通道重煥生機;深度挖掘海洋文化資源,將海洋文化與旅游產業緊密結合,打造如平潭國際旅游島等特色文旅項目,以文化為魂,以旅游為體,吸引全球游客,提升福建的文化影響力和旅游知名度。同時,借助海洋文化的創新活力,大力發展海洋科技產業,在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能源等領域持續發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希望這些城市在未來發展里,傳承海洋文化精髓,逐夢遠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磅礴力量。(福建日報記者 林聞 見習記者 黃星榕 通訊員 葉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