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不少市民出現了渾身無力、疲勞等癥狀,市民鄭先生也是如此。他認為這是體內濕氣過重造成的,但以為吃辣能出汗祛濕。結果,因吃辣過多,他的胃腸道黏膜受傷了,不得不住院治療。
中醫認為,濕氣與出汗關系不大。醫生提醒,祛濕要用對方法,切忌相信偏方。
現象
閩南人普遍濕氣重 和環境及飲食有關
何為濕氣?廈門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高全達介紹,中醫中有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人體的皮膚、鼻腔、眼睛、關節、腸道、血管都需要一定的“濕氣”才能保持正常功能。但由于氣候變化等因素影響,濕氣變為濕邪,進而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
廈門海滄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謝維麗補充,濕氣根據生成原因分為內濕和外濕。
兩位醫生認為,濕氣一方面受外部環境影響,例如長期居住在潮濕地區。另一方面與脾、腎二臟關系密切。中醫認為脾主運化,人們吃喝進去的全部食物都需要靠脾的運化功能來消化處理。而脾的運化功能又離不開腎臟的陽氣,長時間食用生冷、海鮮食物,會導致造成陽氣削弱,濕氣淤積。
“閩南人體內濕氣普遍過重。”高全達說,閩南地區環境特殊,空氣潮濕,雨水多,地形不易通風,這些都易導致空氣濕度增高,為外邪入侵提供方便。還有,閩南人的飲食習慣加重了內濕淤積,例如常吃海鮮、常喝啤酒等。“濕氣若長期滯留,除引發慢性疲勞、代謝紊亂外,還可導致濕疹反復、女性帶下增多及男性陰囊潮濕,甚至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程。”
癥狀
晨起困倦如裹濕衣 頭皮出油快過面部
林女士今年35歲,面部浮腫,當她走進謝維麗的診室時,謝維麗一眼便看出她體內寒濕重。“面部浮腫,舌苔白膩,這是典型的寒濕過重表現。”謝維麗詢問得知,林女士的工作需要久坐,平時喜歡點多冰、多糖的奶茶,慢慢地,體內濕氣堆積,并且長期失眠影響到正常生活了。謝維麗根據其情況對癥開方,目前林女士的身體情況已有所緩解。
如何判斷自己體內濕氣是否過重?“普通人辨別濕氣可以通過看和問。”謝維麗介紹,寒濕體質者舌苔白膩,舌體胖大邊緣齒痕密布,伴隨畏冷拉肚子、關節冷痛等癥狀;濕熱體質者一般出現黃厚苔似油煎蛋膜,常伴口苦尿黃、皮膚油膩、冒痘等癥狀。“還可以通過是否有出現身體沉重、四肢乏力、容易疲倦等癥狀來判斷體內是否濕氣過重。”
高全達補充說,晨起困倦如裹濕衣、大便黏膩沖不凈、頭皮出油快過面部,都是濕氣潛伏的信號。觀察身體還需結合“四時五態”:梅雨季關注關節酸脹程度,長夏時節留意食欲與舌苔變化,久坐族警惕腰腹贅肉堆積形態,熬夜群體注意晨起面部浮腫消退速度。
提醒
講究“天時地利人和” 拔罐并非越紫越好
謝維麗接診過多名寒濕體質患者,因迷信涼茶祛濕,每日飲用苦寒的二十四味涼茶,反而加重了腹瀉。“就像用冰水澆灌結霜的土地,只會讓脾胃更加僵冷。”謝維麗說,濕熱人群盲目進補同樣危險,曾有患者連服半個月阿膠,導致痤瘡化膿、口臭加劇。
謝維麗還提醒,拔罐并非越紫越好,曾有消瘦患者因過度拔罐導致氣胸;健康人群盲目服用赤小豆薏米水可能損傷津液;而過度依賴除濕機營造的干燥環境,反而會誘發陰虛火旺。
兩位醫生強調,對抗濕氣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綜合策略。飲食上,寒濕體質宜用姜母鴨、胡椒豬肚雞等溫陽之品,濕熱人群適合冬瓜薏米老鴨湯清熱利水,經典的閩南四神湯(芡實、蓮子、山藥、茯苓)性質溫良,是一個日常祛濕良方。此外,一些食物也有化濕的作用。例如陳皮、赤小豆、生姜、苦瓜等,對濕氣都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如果“濕氣重”的癥狀較嚴重,建議盡快找醫生咨詢。
環境調控暗藏玄機。兩位醫生說,梅雨季除濕機不宜全天開啟,保持40%-60%濕度最利于健康;衣柜懸掛艾草香囊,既能防霉又避蚊蟲;久坐族每小時間歇拍打陰陵泉穴(小腿內側膝下凹陷處),配合八段錦“調理脾胃須單舉”招式,可激活氣機流動。
(廈門晚報記者 陳恩澤 通訊員 高瑩 謝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