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從業者有一個極具詩意的名字——“靈魂擺渡人”。在他們看來,人生的最后一程不應只有黑色和白色,而應該是彩色的,他們要替逝者給予家屬最溫暖的安慰,體現逝者對這個繽紛世界的無限眷戀。
近年來,廈門市從事殯葬行業的群體呈年輕化、專業化趨勢,他們思想開放、無懼偏見,甚至主動在網絡平臺分享“關于殯葬的那些事”,引領整個行業向著更陽光、更溫情的方向發展,收獲了更多人的理解和尊重。
不少年輕人 主動求職應聘
“實在找不到工作,才去干殯葬吧?”“做白事的,應該都是中年人吧?”在網絡上搜索“殯葬從業者”,會看到很多這樣的評論。其實,這樣的“固有印象”在現實中早已被打破。目前在廈門懷祥禮儀服務有限公司,“95后”年輕人占比近4成,集中在司儀、入殮師、禮儀師等一線崗位。福澤園殯儀館的年輕人占比為16%,集中在墓地管理員、火化工、撿灰工等崗位。不少年輕人來自民政院校殯葬專業,是“科班出身”。
那么,為什么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投身殯葬行業?“因為殯葬專業就業相對穩定。”福澤園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廈門新建陵園增多,人才缺口大,殯葬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1999年出生的小劉在福澤園從事撿灰工作,她于2019年從福建省民政學校殯葬專業畢業時,同屆畢業生只有8人。墓地管理員小王2004年出生,2023年從福建省民政學校殯葬專業畢業時,同屆畢業生已有40余人。小王表示,殯葬專業因報考的人增多,已從幾年前的“冷門專業”,變成了如今的“熱門專業”。
“除了能穩定就業,有些年輕人還覺得他們從事的工作‘很酷’。”廈門懷祥禮儀服務有限公司企劃部經理郭玉時說,現在的年輕人思想開放、無懼偏見,不少人是自己主動來求職應聘的。“00后”吳逸欣因奶奶過世時禮儀師為家屬的真誠服務而感動,進而覺得投身殯葬行業十分有意義,于是自己到懷祥禮儀應聘,也成了一名禮儀師。
影視劇打碎“有色眼鏡”
“現在一些殯葬題材影視劇起到很好的正向引導作用,一些真實的演繹揭開了殯葬行業的‘神秘面紗’,讓人對從業者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恐懼。”福澤園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人生大事》《入殮師》等殯葬題材影視劇上映后,他們收獲了更多的理解和善意,這也是年輕人愿意投身殯葬行業的其中一個原因。
去年由演員李現主演的《春色寄情人》收獲不錯的口碑,李現在劇中飾演的陳麥冬就是一位遺體整容師。該劇不僅在福建拍攝,而且劇中開篇的“第九屆殯儀專業技術大賽”的群演也有福建省民政學校的師生。
“這部劇中關于殯葬的內容拍得很真實,看到我的老師和同學參演,我也挺自豪的。”墓地管理員小王告訴記者,這些影視劇打碎了一些人的“有色眼鏡”,也讓她們可以更加自信地服務群眾。
福澤園相關負責人還表示,近兩年福澤園不斷進行硬件改造,從墻壁顏色到燈光再到園內綠植主打“暖心調”,營造“公園式治喪”的溫馨環境,“現在快遞員、外賣員和出租車司機不再像從前對我們‘敬而遠之’。”
年輕人更有創意服務更暖心
郭玉時說,年輕人的加入給殯葬行業帶來一股“清流”。年輕人整體形象好,更陽光自信,而且他們更具創新精神。特別是在靈堂布置方面,他們摒棄傳統的黑白色調,通過更多色彩緩解逝者家屬的悲傷。
吳慶云是一名禮儀師,去年他在為一位老年逝者布置靈堂的時候,偶然聽到家屬說,逝者生前喜愛旅游,一直很想去北京。吳慶云記在了心里,于是用紙板精心設計制作了一個精美的“長城”模型和一張1:1仿真的廈門飛往北京的機票,放在了逝者的靈堂內。家屬見此非常感動,拉著吳慶云的手致謝。吳慶云說,“彩色葬禮”也能表達對逝者的尊重,“也對逝者的一生畫上圓滿的句號”。
吳慶云還表示,他會在網絡平臺分享“關于殯葬的那些事”,從辦理流程到溫情故事,收獲了很多網友點贊。有人稱贊他們的職業是高尚的,而這樣的鼓勵讓他們更有信心和動力做好服務。
人物特寫
“最年輕”的她 感動逝者家屬
今年20歲的蔡可佳笑起來,臉上就會出現兩個酒窩,仿佛是青春的注腳。不過,平時她因自己的職業不能笑。她是廈門懷祥禮儀服務有限公司唯一的女性入殮師,也是目前廈門最年輕的入殮師。
去年10月,蔡可佳從福建省民政學校殯葬專業畢業后正式入職。上班第一天,她就接到了入殮的任務,跟著師傅到了一家養老院為逝者凈身穿衣。雖然是殯葬專業,但這時蔡可佳才第一次接觸剛去世的人。“為逝者凈身時,我還能感受到遺體的溫度,這種感覺非常奇妙。”蔡可佳說,她全程動作都非常輕柔,雖然她知道遺體沒有感知,但是她覺得這樣做才能表達對逝者最大的敬畏。
因為女性的身份,蔡可佳成了女性逝者的“專屬入殮師”。今年2月的一天凌晨,正在家里休息的蔡可佳接到任務,要趕到醫院為一位年輕女性逝者服務,她二話不說,從家里趕到醫院。原本由兩個人完成的入殮工作,因家屬拒絕男同事接觸遺體,蔡可佳只能自己完成凈身、穿衣等工作,小心完成全部流程后,她早已是一身汗。蔡可佳溫柔細致的工作態度讓家屬十分感動,事后家屬給她送了一面錦旗。“我不害怕逝者,讓逝者干凈體面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就是我的追求。”蔡可佳說,對逝者心懷敬意,“自然心無恐懼”。
入職半年來,蔡可佳已完成了百余次入殮工作,而工作中遇到的遺物,往往讓她感觸良多。一次,她為一名生前從事教師的逝者服務,逝者房間不大,擺滿了書和獎杯。蔡可佳在整理遺物時,看著逝者厚厚的筆記,以及一張張與學生們的合影,眼淚就止不住地流下來。她說,整理遺物就像是在“閱讀”逝者的一生,逝者生前一定是一位兢兢業業的好老師,由此她“悲從心來”。
雖然工作很辛苦,但蔡可佳卻對未來充滿憧憬。蔡可佳說,她要練好本領,將來參加相關比賽,從而走上更廣闊的殯葬行業舞臺。
(海西晨報記者 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