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廈門市烈士陵園、公墓等地迎來祭掃高峰,人們緬懷先烈、慎終追遠、祭奠逝者。記者昨日走訪廈門烈士陵園、中華永久墓園等地,了解祭掃情況。
昨日,眾多市民來到廈門烈士陵園開展祭掃活動。(廈門日報記者 林銘鴻 攝)
地點:廈門烈士陵園
緬懷先烈 寄托哀思
前天,陸軍第73集團軍駐廈門某部官兵前往廈門烈士陵園,深切緬懷革命先烈。官兵們軍容嚴整、神情凝重,在烈士紀念碑前整齊列隊,脫帽默哀,鞠躬致敬,并敬獻花籃。隨后,全體官兵面向黨旗莊嚴宣誓,鏗鏘誓言回蕩在陵園上空,表達繼承英烈遺志、矢志強軍打贏的堅定決心。
昨日上午,廈門烈士陵園內,烈士親屬及后代、單位團體、中小學生等,紛紛前往革命烈士紀念碑及烈士墓前,開展莊重的祭掃。
“年輕的生命,化為黎明之光;火熱的青春,升為天邊的彩虹……”昨日上午10時許,劉惜芬烈士的家族后代20余人,齊聚烈士墓前,深情誦讀了這首小詩。在敬獻花圈之后,他們三鞠躬,以莊嚴的方式表達對家族英烈的深切緬懷。“我們會堅持宣講劉惜芬烈士的故事,傳承先烈精神,激勵大家珍惜當下、砥礪奮進。”劉惜芬烈士的外甥女劉繼紅對記者說。
在廈門烈士陵園葉飛將軍墓前,手捧白花的市民朱學民告訴記者,她的父親朱紹清曾是開國上將葉飛的部下。每年清明前后,除了為家人掃墓,她還會來到葉飛將軍墓前獻花。“我希望替父親傳遞這份穿越時空的思念,也期盼后人銘記歷史,讓紅色血脈在鷺島賡續。”朱學民說。清明期間,她與市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市閩粵贛邊區革命史研究會、市南下服務團團史研究會等代表齊聚于此。市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會長向小宏表示,紅色火種代代相傳,后人不會忘記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山河無恙。
地點:中華永久墓園
有序祭掃 氣氛莊重
昨日,中華永久墓園彌漫著靜謐而莊重的氣息,市民有序祭掃,神情凝重。在墓園一隅,許先生手執毛筆,專注地為墓碑上的字描紅。他的女兒站在旁邊,撐傘為父親遮擋陽光。
許先生的目光緊緊鎖定在墓碑上,手中的毛筆蘸著紅漆,緩緩地移動,每一筆都飽含著對已逝雙親的思念。他微微皺眉,仿佛與墓碑上的字輕聲對話。“父親和母親生前都愛干凈。”他對記者說,“這墓碑上的字,我每年都要過來描一描,就像父母還在的時候,總是把家里收拾得整潔明亮一樣。”
地點:薛嶺山陵園
點滴細節 傳遞真情
昨日上午,薛嶺山陵園迎來祭掃高峰。市民們手捧鮮花和祭品,深情緬懷親人。
記者看到,拄著拐杖的張阿嬤從保溫瓶中倒出一杯熱茶,放在墓碑前。張阿嬤告訴記者,她和老伴曾經營茶葉店,幾十年來每天晨起品茶聊天。老伴走了之后,她每年清明都要帶一壺剛泡好的茶來到陵園,“他嘴刁,我怕外面的茶不合他的口味,所以自己泡好了帶過來。”
此外,陵園內一處祭臺擺放著各種小零食,包括餅干、棒棒糖等。帶來這些零食的小學生琪琪告訴記者,這是她最喜歡吃的零食,是特意帶來和媽媽分享的,“以前都是媽媽買來這些零食給我,她自己卻從來都不吃。”琪琪的爸爸說,這是琪琪的媽媽去世的第三年,她生前十分寵愛琪琪。清明節到了,琪琪就以這樣的方式寄托對媽媽的思念。(廈門日報記者 趙張昀 蔡鎮金 房舒 薛堯 通訊員 胡明境 實習生 胡悅 林若妍)
莊嚴儀式 致敬先賢
制服筆挺、步伐整齊——連日來,集美鰲園迎來祭掃高峰期,在祭掃現場,一支英姿颯爽的儀仗隊引人注目。這支儀仗隊來自集美大學輪機工程學院國旗班,他們近年來多次參與清明期間鰲園祭掃的儀仗保障,以莊嚴的姿態向嘉庚先生敬獻花籃,展現嘉庚學子良好的形象和風采。
“從方陣起步位置到陳嘉庚先生墓前一共是15步,走上臺階一共是3步。”大二學生欒棟順是第一次參加清明祭掃,他說,為了準備此次活動,國旗班的隊員提前一個月開始訓練,每周至少安排三個晚上練正步、站軍姿,確保動作“準確到厘米”。
“集美大學輪機工程學院的海上專業實行半軍事化管理,能夠選拔進國旗班的每個人都是‘優中選優’,目前有60多人,大一到大四學生都有。”國旗班負責老師張德新介紹,國旗班每年“納新”的標準很高,不僅要看身材、體態,還必須品學兼優,國旗班里有多人是學生黨員。去年,國旗班還收到了集美學校委員會發來的感謝信,點贊他們在鰲園清明祭掃中的優秀表現。(廈門日報記者 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