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104歲了!昨日,廈大舉行建校104周年發展大會。廈大是1921年4月6日由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創辦的,陳嘉庚的長孫陳立人拄著拐杖參加了發展大會。
很多人對廈大校主陳嘉庚把校慶安排在清明期間表示不解。有人說,海外華僑都會在清明節回家鄉掃墓,陳嘉庚可能因此認為校慶日放在清明期間,一舉多得。有人后來解讀,清明節是中國的感恩節,這是要讓廈大學子懂得感恩。
在所有高校中,廈大是極少數每年都舉辦校慶活動的大學。校方曾解釋:一方面是因為廈大學生特別愛廈大,另一方面是因為廈大師生要通過校慶緬懷校主。
昨日,廈大校長張宗益在發展大會的講話中,闡述104歲的廈大擁有的信心以及未來的征程。他說,去年,越來越多的廈大畢業生實現了高質量充分就業;赴國家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就業比例連續第九年實現正增長,廈大培養的人才越來越為國家和社會發展所需所盼。
廈大在科研創新能力提升上實現多點突破:連續兩年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考古新發現”,獲批中央科技委審批通過的首個國際大科學計劃,落地福建省首個大科學裝置,新型高端智庫資政服務水平穩居全國高校前列,首個國產宮頸癌疫苗、全球首個P85-Ab鼻咽癌診斷試劑盒等一批高水平創新成果競相涌現。
張宗益介紹,廈大多措并舉爭取辦學資金,拓展多元化資金來源渠道,財務狀況持續穩健,財務收入實現歷史性突破。
104歲的廈大要怎么發展?張宗益表示,廈大要放眼全球大力引進“高精尖缺”人才(是指在技術、學術或產業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或重大原始創新能力的人才,以及在 特定產業或領域急需的專業人才),構建以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為主體的創新人才梯隊,打造“塔基更實、塔身更強、塔尖更高”的廈大人才金字塔,不斷夯實科研創新的人才支撐。廈大將完善更加有利于人盡其才的聘用機制、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脫穎而出的競爭機制,健全鼓勵冒尖、尊重個性、支持創新、寬容失敗的政策和環境。持續鼓勵教師在不同維度上“爭當狀元”,積極為青年科技人才成長鋪路搭橋,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甘坐冷板凳、敢闖無人區”,努力產出更多“從0到1”的原始創新成果,鼓勵長周期、持續性的研究。
在創新體系上,廈大強化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融通創新,聚焦產業創新的共性科技問題開展聯合攻關,搭建校企聯合研發等平臺,建立全鏈條創新服務體系,協力打通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鏈接
兩項廈大校級最高獎項揭曉
昨日的發展大會揭曉了南強杰出貢獻獎和嘉庚獎章,都是廈大校級最高榮譽獎。
南強杰出貢獻獎始于2013年,是目前廈大校級獎教金中,頒發給老師的最高級別獎項,每名獲獎者獎勵20萬元。今年獲得南強杰出貢獻獎的是廈門大學哲學系特聘教授徐夢秋,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鄭南峰教授。
另一個揭曉的大獎是“嘉庚獎章”,這是廈大授予學生的最高獎項。今年獲獎的是廈大社會與人類學院2023級博士研究生房欣楊。校方介紹,房欣楊長期扎根于殘障幫扶領域,聚焦鄉村殘疾人持續發展和大齡心智障礙者就業,打造“憨兜小屋”“憨兜有為”等多個志愿助殘樣板項目,建成服務點56個,支持殘疾人家庭1076戶。
徐夢秋:曾參與真理標準大討論
71歲的徐夢秋教授是哲學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資深學者。校方介紹,1978年,徐夢秋以極大的理論勇氣,在主流媒體發文參加真理標準大討論。他秉持“既要入主流,更要創主流,努力構建廈大學派”的信念,積極回應中國社會規范大系統改革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主軸,汲取中外哲學精華,開辟學術新領域,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廈大風格的規范理論。
鄭南峰:科研既能“上書架”又能“上貨架”
48歲的鄭南峰教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無機化學家。校方介紹,鄭南峰長期深耕表界面配位化學前沿,從分子尺度揭示金屬納米材料催化奧秘,憑借系列高選擇性催化劑突破國際技術封鎖,以原創性界面配位保護技術攻克銅抗氧化難題。他堅守既能“上書架”又能“上貨架”的科研理念,急產業之所急、研國家之所需,帶領團隊勇闖綠氫制備“深水區”,以多項顛覆性成果助力產業化發展。
(廈門日報佘崢 通訊員 戴佩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