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航空維修產業正在加速奔跑。
記者昨日從廈門海關了解到,今年一季度廈門海關累計監管進出境維修飛機111架次,監管區外航空保稅維修進出口貨值50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66%、41.42%,雙雙創同期歷史新高,航空維修基地境外業務輻射亞、美、歐、非等,涵蓋近30個國家和地區。
隨著全球旅游需求復蘇,航空公司不斷擴大機隊規模、增加航班頻次、開拓新的航線,直接推動了飛機檢查、維護和維修等市場服務需求的持續增長。
昨日,在廈門(全球)一站式航空維修基地,數架待維修的進境飛機整齊停放在機庫內,工程師們正在緊張地調試和檢修。除了整機以外,飛機發動機、起落架等飛機部件也在同步檢修。
“目前工廠的車間已滿格運作,我們已經順利與阿聯酋航空簽署了10年的維修協議。”廈門太古起落架維修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蘇亦芬表示,“海關各類創新舉措也堅定了大家爭取更多海外訂單的信心。”
航空維修產業作為一個集技術、資金、創新于一身的高新技術產業,是發展服務貿易的重要一環,既提供安全保障,又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等特點。廈門航空維修產業從最初1.64平方公里的民航維修工業區到如今全球領先的重要維修基地,已經成長為全國最大的進境航空維修基地,聚集了太古飛機、新科宇航、霍尼韋爾等一批國際知名的航空維修企業,涵蓋了行業最高等級的維修業務,商業類型及進出口模式齊全,業務代表性突出。
“廈門海關堅持以改革創新為核心抓手,主動對接產業需求,構建‘問題清零’反饋機制,為企業提供航空維修產業保稅、通關、查驗的‘一站式’服務平臺。首創覆蓋飛機整機及發電機、發動機、起落架等航空維修AEO企業全鏈條培育體系,培育認證航空維修AEO企業數量占比超六成,不斷釋放政策紅利。”廈門海關所屬機場海關航維保稅科負責人表示。
據悉,廈門海關創新“航油-航材-航維-航司”全產業鏈一體化監管機制,將跨部門審批作業時間縮短60%,大幅壓縮通關時間超25%,每年為企業節約綜合成本超過9000萬元;同時還率先全國開展“綜保區外保稅維修”業務試點,航維企業在綜保區外享受免擔保、可退稅、賬冊式的保稅政策,推動業務范圍從整機維修拓展至發動機、起落架、零部件制造等領域,每年為企業節約22億元擔保額度以及超百萬元的保函費用成本。值得一提的是,全國首創的“航材包修轉包區域流轉”業務,破解了轉包待維修件境外“一日游”和重復征稅的困境,扭轉企業競爭國際轉包業務的劣勢,幫助企業競得5.6億元外商轉包的發動機維修業務。
廈門機場海關副關長付劍兵表示,今年恰逢廈門自貿片區掛牌成立10周年,海關將延續航空維修產業發展三十年的監管創新精神,繼續根植自貿試驗區這片沃土,積極探索更適應航空維修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海關監管模式,對標國際高標準規則,不斷創新監管機制,助力廈門航維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廈門日報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宋林)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書寫華僑興學救國故事2025-04-08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