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廈門街頭巷尾的樹木吐露新芽,一派生機盎然。然而,在這萬物復蘇的季節里,一群不速之客也悄然登場。近日,記者走訪市綠化中心了解到,一場針對春季害蟲的“青綠保衛戰”正在全市范圍內悄然打響。
春季蟲害
別看個頭小危害卻很大
撿起人行道上的一片枯黃落葉,從葉子整體的皺縮形態以及葉片上的點點黑斑,市綠化中心森林植物檢疫科副科長王龍平認出了“罪魁禍首”:“這應該是蚜蟲的行跡,當下正是它們活躍的時節。”
蚜蟲,其實是一個統稱。包括蚜總科下的所有成員,目前已經發現的蚜蟲總共有10個科約4400種,其體長通常在1毫米-4毫米,肉眼看過去就是一顆“芝麻粒”大小。但可不能因為“個頭小”而小瞧它——它攀上植株,使其葉片卷曲、枯萎、生霉,在春季生長期“發育不良”,這些都只是基本操作,有時它還會傳播植物病毒病,導致植株死亡。
當蚜蟲“使壞”時,它會用自己的口器刺入植物葉片吸取汁液,像紫薇、月季、柳樹、夾竹桃,都是它喜愛的‘口糧’。”據芙蓉生物研究院研究員吳瓏介紹,像蚜蟲、葉蟬、薊馬這類刺吸式害蟲在全市范圍內分布也較廣,像忠侖公園、園博苑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
“相比之下食葉害蟲‘下手’更狠,像是朱紅毛斑蛾幼蟲,猖獗時一夜之間就能將植株葉片吃個精光,僅剩枝干。”吳瓏告訴記者,這類害蟲最喜歡榕樹葉,而榕樹幾乎是廈門居民區里的“標配”植株。
春季害蟲多,會傷害到人嗎?吳瓏表示:“多數害蟲不會主動叮咬人,但廣大市民還是盡量避免與之直接接觸。比如,朱紅毛斑蛾的幼蟲身上有分泌物,一些敏感體質人群可能會出現皮膚瘙癢或輕微紅腫的情況。”
以蟲治蟲
綠色防控已成為新趨勢
春季是一些食葉害蟲羽化成蟲的高發期,這與蚜蟲、葉蟬、薊馬等刺吸式害蟲活躍期高度重合。“春蟲大軍”來勢洶洶,市綠化中心祭出了“十八般武藝”。
在廈門,大王椰子勾勒出的“海島椰影”不僅是城市風景線,更是一場看不見的“攻防戰”的前線。這些動輒10米高的“綠色巨人”,其頂部嫩葉的縫隙正暗藏危機:椰心葉甲、水椰八角鐵甲等害蟲虎視眈眈。近日,環島干道上演了一幕“高空作戰”:云梯車伸出長臂,養護人員化身“樹頂狙擊手”,對每一處蟲害隱患精準打擊。
“化學防治仍是基礎手段,但綠色防控已成為新趨勢。”王龍平以常見的朱紅毛斑蛾幼蟲治理工作為例:“對付這種害蟲,我們派出的是嚙小蜂‘以蟲治蟲’。這種昆蟲能寄生在朱紅毛斑蛾蛹內,就好比‘鳩占鵲巢’,直接奪取蛾蛹生長的養分,將其扼殺在搖籃。”
與之類似的綠色防控技術還有“以菌治蟲”。借助無人機,養護人員將白僵菌懸浮液灑在植株上,這種微生物制劑能讓鱗翅目害蟲“不戰而亡”。從長期的試點結果來看,相比化學農藥,生物防治更環保,其效用通常能延長近1個月。
除了生物、化學手段外,王龍平還吐露了“青綠保衛戰”的“致勝關鍵”:“害蟲很多都是以蟲卵或者結繭的形式進行越冬。對此,我們從冬末開始了‘大清剿’,系統性清除枯枝落葉和老樹皮,將害蟲成長的溫床連根拔起,這也為我們在春初的蟲害防治贏得了先機。”
鏈接
春季綠化要趁早
當下是植物的生長期,澆灌返青水和科學施肥,是助力苗木生長的關鍵。據市綠化中心質量管理科科長宋志傭介紹,隨著近期氣溫回升,土壤水分蒸發加快,養護人員需把握澆灌時機,及時補充土壤水分,這是使植物萌芽返青的根本保障。
然而,跟“養孩子”一樣,想要茁壯成長單靠“灌水”可不行,營養也要跟上。宋志傭表示:“不同植株、不同生長階段所需的生長養分也各不相同,像進入盛花期的三角梅,更需要含磷高的肥料促進開花。而像含氮、鉀高的肥料更能幫助葉片生長、催動植物生根。對此,我們為不同植株精心定制了‘口糧’,肥料中成分、配比各不相同,幾乎實現了‘一株一策’。”
截至目前,全市已對約517萬平方米灌木綠籬開展養護工作。與此同時,綠地春季補植工作也在同步進行,秋楓、美人樹、鳳凰木等317株喬木落地生根,約30.6萬平方米裸露或植被較為稀疏的綠地,被鵝掌柴、黃心梅、紅背桂等地被灌木覆蓋。紅勝火、白似雪、粉似魅,各色鮮花融入鮮有植被,為我市綠地生態增色添彩。
(廈門日報記者 謝嘉迪)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書寫華僑興學救國故事2025-04-08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