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泉州、福州激情巡演后,舞劇《海的一半》4月15日將登陸廈門,在廈門嘉庚劇院上演。舞劇《海的一半》在泉州、福州巡演,觀眾好評連連,此次回到陳嘉庚家鄉廈門,已成為演出市場的焦點話題。
海浪中的漂泊漁船,漁村的溫馨霞光,西裝筆挺、四處奔忙的華僑青年……從新加坡到廈門,從艱辛創業到傾資興學,從教育理想到家國情懷,在舞劇《海的一半》中,陳嘉庚先生跨山越海、推動祖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故事在蹁躚舞姿中傾情講述,用舞劇獨有的藝術表達形式,帶領觀眾走進陳嘉庚先生所處的時代,生動詮釋了華僑愛家、愛鄉、愛國的深切情懷。
“男兒志,兄弟義”是舞劇《海的一半》著重刻畫的地方,開場“面朝大海,同生死,共富貴”中,年輕的海庚便與同鄉共“下南洋”的兄弟們歃血為盟,共飲一壇血酒,結為異姓兄弟,從此比肩而立,共榮共損。
從漁村少年到南洋巨商,海庚和同鄉兄弟們在異國他鄉,赤手空拳創立龐大的商業帝國,也正是商業上的巨大成功支撐著他們開啟日后的興學計劃。在“傾囊興學”劇情中,伴著連天炮火而展現出來的兄弟情,成為本劇最動人、最有看頭之處。弟弟在奔波中不幸去世,留下哥哥獨撐殘局,此處獨舞和雙人舞的設置,戲劇張力拉滿,情感至真至深。除了肢體動作的編排外,舞劇《海的一半》還通過簡潔的情節安排和精準的意象表達,將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生動呈現。
劇中海庚與海賢以及志同道合的伙伴舞繪的兄弟情,生動再現嘉庚先生及華僑同胞們在教育事業上的并肩作戰與無私奉獻。這些成功的華僑企業家們不僅是商業上的合作伙伴,更是教育夢想的共同追求者。他們深知,教育是改變國家命運、培養未來棟梁的關鍵所在。不惜傾盡所有,興辦學校,資助學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取之于社會,用之于社會”的高尚情操。本劇所表達的嘉庚精神,則如同一條隱形的紐帶,將海庚、海賢以及所有致力于教育事業的人們緊緊相連......
如果說海庚海賢等同胞之間的兄弟情是貫穿于劇中人物在教育事業上無私奉獻的精神紐帶,那么對于遠渡重洋的華僑們而言,海則承載著更為復雜的思鄉情。這份思鄉情懷主要借群舞的意象來呈現。一忽兒是波浪滔天的澎湃,一忽兒又是霞光普照的溫馨,這邊的海,那邊的海,時空在海之上交錯跨越,既是阻隔又是聯結,離愁、思念、悲憫、悵惘,還有歡欣與鼓舞。
群舞所呈現的閩南漁家文化與娘惹文化相互交織,一個似故鄉的記憶,一個如他鄉的風景。身著紅色長衫的舞者們拖著曲線的竹條,就像拖著一群浪一樣,有時候又像烏篷船的船底,有時候又像大海和月亮;身著藍色服飾的舞者在果綠的幕布前,配合燈光的變化,呈現出晚霞和潮汐,身姿輕盈,翩翩起舞,為整個舞劇上下起承添加了柔美的色彩,奏響了思念與牽掛的樂章...
“漂泊感”貫穿全劇,海浪中的漁船,是表現華僑們在異國他鄉漂泊狀態的意象,而從南洋到閩南的空間轉換,更是體現了他們遠離故土又心系故土的復雜情感。在劇中,舞者們用靈動流暢的舞姿與海港、漁船、漁村等視覺元素相結合,展現了充滿閩南韻味和南洋風情的生動畫卷。
遠在南洋的華僑們,在歲月的沉淀與生活的磨礪中,對故土的眷戀逐漸升華為深沉而熾熱的家國情懷。以陳嘉庚先生為代表的南洋華僑群體,于異國他鄉艱苦創業,卻始終心系祖國。他們傾資興學,從集美學校到廈門大學,每一所學校的背后,都凝聚著他們的智慧與熱忱,是他們對祖國教育事業拳拳赤子之心的見證。陳嘉庚曾提出:“居今時日,非但男兒當受教育,女子亦當受教育。”的先進理念,興辦女子學校,苦口婆心地動員家長讓學齡女孩上學,培養出像李林這樣的抗日民族女英雄。舞劇《海的一半》正是以此為創作靈感,將南洋華僑們的動人事跡搬上舞臺。當舞臺后方的置景逐次浮現出“女子學院”“人文學院”等校牌時,那無聲的“興學救國”吶喊,卻足以振聾發聵,深深回響在每一位觀眾心中。
嘉庚精神深深影響了在海外的華僑們,被海外華僑傳承弘揚,他們雖身在海外,但情牽故里,心系桑梓。在僑居地,他們守望相助,心系家鄉公益,捐資救災、濟困幫扶。同時,他們愛心跨越國界,助力全球公益,促進民族團結,為世界文明添彩。如“僑家人”月捐慈善項目,旨在繼承和弘揚陳嘉庚先生的愛國精神和公益情懷,鼓勵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所得善款將用于支持關愛早期歸僑、“僑家記憶”等華僑特色公益項目。
舞劇《海的一半》憑借著對“海”之意象的多重抒寫告訴我們,海水可以很冰冷,卻也能翻涌出熾烈的海底巖漿,以此來比喻以陳嘉庚為代表的一代僑胞為祖國的發展進步而傾囊付出的熾熱感情。本劇不僅是對嘉庚先生和廣大華僑同胞的深情致敬,更是對那份深沉而熾熱的家國情懷的生動詮釋。
舞劇《海的一半》廈門站即將開場,掃描下面二維碼,購票入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