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5時,“藍夢之歌”號郵輪與“愛達·地中海號”郵輪先后靠泊廈門郵輪母港。全國最新的大型國際郵輪母港綜合體——廈門國際郵輪中心新航站樓啟用后,首次迎來雙郵輪同靠的盛況。
這是廈門郵輪產業厚積薄發的成果。廈門港是我國最早接待國際郵輪的港口之一,早在1982年,就有“伊麗莎白2號”郵輪靠泊廈門港。而今,廈門郵輪母港已發展成為我國四大郵輪港之一,2024年共接待郵輪31艘次,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長320%,分別居全國郵輪港口第四名和第三名。
近年來,廈門通過不斷提升硬件設施水平,優化配套服務,現已完成泊位改擴建,擁有3個專用郵輪泊位,可同時停靠3艘大中型郵輪,也可停靠22.5萬總噸世界大型郵輪,還實現了郵輪泊位岸電全覆蓋。
4月15日,廈門國際郵輪中心新航站樓正式啟用。新航站樓建筑面積達6.8萬平方米,單位時間通關能力提升50%,年設計吞吐量80萬人次,不僅實現出入境分層通關,還配備國內最先進的查驗設備,可全面提升通關效率和旅客體驗。
高崎邊檢站副站長陳錦來介紹,廈門口岸2025年郵輪母港運營新航季已于4月3日開啟,廈門國際郵輪中心接待的旅客人數明顯躍升。新航站樓不僅增加了人工通道和快捷通道,還提前受理審核組團旅行社資質和團隊團表信息,實現團隊手續與團員查驗同步辦結,旅客通關時效成倍提升,更好地應對瞬時高峰客流。
在此次雙輪同靠中,“愛達·地中海號”郵輪完成本航季在廈門的最后一航次母港運營,并于當天下午搭載近2500名旅客從廈門出發,奔赴越南、新加坡、文萊、馬來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5國,開啟今年國內首條“海絲”郵輪航線;而“藍夢之歌”號郵輪則開啟本年度在廈門的首次運營。豐富多樣的日韓經典路線與東南亞新型旅游目的地,滿足了不同客群的多樣化旅游需求。
雙輪同靠當天,盡管短時間內出入境客流量達3500人次左右,全天進出港旅客超7000人次,但在高崎邊檢站的高效組織下,邊檢查驗大廳秩序井然。34條人工通道和20條快捷通道全開,旅客候檢及通關時間最遲不超過5分鐘,實現持續高效通關。
據悉,廈門國際郵輪中心是很多旅客入境中國的“第一站”。隨著中國“免簽朋友圈”持續擴容,郵輪旅游市場需求日益旺盛,預計年內還將有31個航次的廈門母港郵輪始發以及3個航次的國際郵輪抵廈。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記者 邱趙胤 陳挺 通訊員 劉楷)
記者手記
港城融合,打造“郵輪+”生態圈
報業集團記者 邱趙胤
當“藍夢之歌”號與“愛達·地中海號”同時停靠廈門郵輪母港,這個雙輪同靠的場景,標志著廈門郵輪經濟站上了全新的發展臺階,開啟了港城融合發展的新航程。
廈門郵輪經濟的發展并非偶然,源于長期在硬件與軟件上的雙重發力。硬件方面,從泊位的改擴建到新航站樓的落成,廈門打造出設施完備、功能先進的現代化郵輪母港,無論是空間布局還是設備配置,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為郵輪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軟件服務上,高效的通關流程極大提升了旅客的出行體驗,良好的服務和口碑吸引更多郵輪與旅客匯聚廈門。
在產業融合發展上,廈門將郵輪產業與城市多元業態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道路。“海上世界”商業綜合體的繁華、“嶼見閩南”主題公園的文化魅力,以及便捷的交通網絡,共同構建起一個充滿活力的“郵輪+”生態圈。這種融合打破了傳統郵輪母港僅作為交通樞紐的單一功能,使旅客在郵輪旅行前后,能充分感受城市的商業氛圍與文化底蘊,讓郵輪經濟真正融入城市發展脈絡,實現了從“過境地”到“目的地”的轉變。
廈門首開“海絲”郵輪航線,是作為“海絲”戰略支點城市的主動擔當。在“免簽朋友圈”不斷擴大的當下,郵輪不僅是旅游工具,更成為連接不同國家和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橋梁。廈門通過郵輪航線,將中國文化帶向世界,也將海外游客引入國內,促進了民間交往與經貿合作,彰顯了郵輪經濟在國家戰略中的重要價值。
當然,廈門郵輪經濟在邁向更高目標的過程中,仍需不斷探索與突破。與國際知名郵輪樞紐相比,廈門在航線覆蓋范圍、服務精細化程度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未來,廈門需要進一步整合資源,發揮自身優勢,在郵輪經濟的賽道上持續創新,打造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郵輪產業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