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關系不夠清晰、工資收入不穩定以及社會保障相對不足……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難題一直備受社會關注。昨日,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分組審議了市政府關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工作情況的報告。
報告顯示,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決策部署,聚焦勞動者急難愁盼問題,系統推進政策創新、服務升級和法治建設,初步構建起具有廈門特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體系,該項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截至3月10日,通過廈門市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服務信息系統用工備案登記的勞動者有36.78萬人,占全市就業登記在職職工人數(258.96萬人)的14.2%,其中包括快遞員和外賣騎手1.75萬人、家政服務人員0.9萬人、網約車司機和貨車司機等交通服務人員19.12萬人。
常委會組成人員審議認為,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新時代新征程上需要細致解答的一道民生考題。要全力構建機制運行高效、權益保障規范、公共服務領先、法治建設引領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廈門模式”。比如,目前國家和地方在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立法上尚處于空白狀態。市人大常委會已將《廈門經濟特區網約配送員勞動權益保障若干規定》列入今年立法計劃的正式項目,將充分發揮特區立法權優勢,總結和固化我市成功做法,立足平臺經濟實際,針對網約配送員的就業、薪酬支付、工作強度、安全生產、社會保險、職業傷害等方面問題加強制度設計,采用“小快靈”立法,努力打造全國首部網約配送員勞動者權益保障地方法規,為國家建立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貢獻廈門智慧。
市人社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出臺更多暖“新”舉措,比如今年計劃每天推出50間臨時房解決居住難題,依托社區食堂為勞動者提供便捷、實惠的就餐選擇等。
(廈門日報記者 蔡綿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全國數十名鄉村發展帶頭人聚焦廈門同安鄉村2025-04-25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