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
經濟普查摸家底,把脈經濟惠鷺島。即日起,本報聯合市統計局開設“數說五經普”專欄,以數據為經緯,全景掃描產業發展、監測市場脈動,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精準畫像,為企業戰略布局捕捉市場機遇,為市民就業創業拓展民生福祉。
27日,廈門市統計局發布《廈門市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一號、二號文件)。據悉,我市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全面完成各項任務,全面摸清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家底,真實反映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取得重大成果和顯著成效。
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23年12月31日,普查的時期資料為2023年度,普查對象是我市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全部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和個體經營戶。
法人單位超23.53萬個 批發零售業居首位
廈門市場化改革持續深化,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各類經營主體活力迸發。普查結果顯示,2023年末,全市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活動的法人單位235307個,比2018年末(2018年是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年份,下同)增加88755個,增長60.6%;產業活動單位251027個,比2018年增加90035個,增長55.9%;個體經營戶259129個,增加111362個,增長75.4%。
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批發和零售業83132個,占35.3%;租賃和商務服務業32930個,占14.0%;制造業27026個,占11.5%。在個體經營戶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批發和零售業119910個,占46.3%;住宿和餐飲業44054個,占17.0%;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42128個,占16.3%。
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政區是:思明區64671個,占27.5%;湖里區63278個,占26.9%;集美區38912個,占16.5%。
從業人員超367萬人 制造業占比最高
我市產業升級釋放服務需求,新興業態急速集聚,消費市場提質擴容,高效吸納勞動力,疊加個體經濟在消費市場復蘇穩健增值,帶動我市就業穩步增長。
2023年末,全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367.33萬人,比2018年末增加33.31萬人,增長10.0%。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51.51萬人,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15.82萬人,增加70.39萬人,增長48.4%。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37.47萬人。
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制造業88.38萬人,占24.1%;建筑業63.59萬人,占17.3%;租賃和商務服務業53.26萬人,占14.5%。在個體經營戶從業人員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業是:批發和零售業13.50萬人,占36.0%;住宿和餐飲業9.17萬人,占24.5%;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6.44萬人,占17.2%。
在法人單位從業人員中,位居前三位的行政區是:思明區117.73萬人,占32.0%;湖里區76.26萬人,占20.8%;集美區56.69萬人,占15.4%。
企業營收實現增長 資產規模穩步擴大
我市持續推動企業創新發展,企業生產效率提高,營業收入實現較快增長,資產規模進一步擴大。
2023年,全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企業法人單位實現營業收入52887.60億元,比2018年增加26642.81億元,增長101.5%。其中,第二產業營業收入11460.60億元,增加2301.17億元,增長25.1%;第三產業營業收入41427.00億元,增加24341.64億元,增長142.5%。
2023年末,全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76592.30億元,比2018年末增加37256.53億元,增長94.7%。其中,第二產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14034.21億元,增加5341.00億元,增長61.4%;第三產業法人單位資產總計62558.09億元,增加31915.53億元,增長104.2%。
(廈門晚報記者 張詩 通訊員 荊浩 顏藝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