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今年的地方兩會上,自貿區的申報成為熱議的主題之一。23個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紛紛提出,將申報、對接或建設自貿區列入重點工作。繼上海之后,誰將成第二批自貿區成為關注的焦點。業界預期,廣東、天津市濱海區、福建廈門市三地自貿區最有希望獲批。
23省掀自貿區申報熱潮
全國31個省(區、市)的兩會已全部召開,已有包括浙江、廣東、天津、山東、遼寧、河南、福建、四川、廣西、云南、河北等在內23個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申報、對接或建設自由貿易區列入今年的重點工作,所有報告均表示將加大開放力度。
這其中,沿海地區熱情最高。天津表示要“整合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探索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在天津兩會上,與會代表也紛紛建言,要發揮天津特色,建設自貿區。廣東,對接粵港澳則是其最突出的特色,2014年兩會期間明確提出,“申報設立自由貿易園區,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開展人民幣離岸業務在岸結算試點”。遼寧希望“爭取國家批準設立大連自由貿易實驗區”。河北表示,積極爭取國家在曹妃甸設立自由貿易區。
內陸的河南、四川、重慶等省市也紛紛提出設立自貿區的目標,希望加快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其中,河南提出要做好鄭州自由貿易實驗區和藥品、汽車指定口岸申報工作,四川支持成都爭創西部內陸自貿區。合肥市表示,加強與上海自貿區對接,支持有條件的園區爭取自貿區建設試點。
可以預見的是,各地如火如荼的自貿區建設有望在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再掀熱潮。
粵港澳自貿區最有望獲批
進入2014年,誰將成為下一個自貿區受到關注。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除上海自貿區外,今年會繼續批準若干自貿區,但知情人士表示“不會很多”。廣東、天津市濱海區、福建廈門市三地自貿區最有希望獲批。
與上海自貿區一樣,粵港澳自貿區分散在四個不同區域,但面積卻遠超上海自貿區。粵港澳自貿區包括廣州南沙新區、深圳前海新區、珠海橫琴新區、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共931.385平方公里,到2020年可開發面積為295.385平方公里,分別是上海自貿區現有面積的32倍和10倍。同時,與上海自貿區沒有物理圍網區不同,粵港澳自貿區還會有25.405平方公里的物理圍網區。
2013年滬自貿區設立造就一大批上海本地牛股,例如,外高橋、上海物貿、上港集團等。今年自貿區建設與推進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因此,目前漲幅較小的粵港澳自貿區概念股投資價值充滿了想象空間。
分析認為,廣州南沙新區為四大區域中面積最大區域,隨著廣州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加入自貿區,未來廣州板塊個股投資價值明顯。貿易類個股有:海印股份、廣百股份和廣州友誼;房地產類個股:東華實業、綠景控股、保利地產和珠江實業;交通運輸類個股:白云機場、中遠航運、粵高速A和南方航空。
同時,珠海橫琴自貿區建設利好珠海地產股、珠江三角建材股等;相應華發股份、格力地產和世榮兆業等珠海地產股將受益粵港澳合作。
深圳前海新區作為未來深圳重點發展的片區,預計土地價值將率先快速上升。招商地產上周五在互動平臺上透露,粵港澳自貿區取得重大進展將會帶動公司在當地商業物業的增值保值。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