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 美瑞/繪制
鼓浪嶼的時光
●得名歷史:因為島西南有巨石,海潮撲打巖洞,聲如擂鼓,得名“鼓浪石”;明代泉州同知丁一中在日光巖題“鼓浪洞天”,鼓浪嶼正式得名。明末鄭成功曾屯兵于此。
●開始繁榮:康熙年間,廈門設海關,鼓浪嶼繁榮。1841年,英軍占鼓浪嶼5年。13個國家在島上設立領事館。1942年被日本獨占。20世紀初,教堂較多,形成琴島文化。
●設立景區:鼓浪嶼天然就有景區的屬性。上世紀50年代,日光巖等景點就開始吸引游客。“文革”結束后,相關景區制度恢復運行。2003年,新設立景區管委會。
●控制人口:2004年,鼓浪嶼景區總體規劃出臺,要求將島上人口裁至1.2萬至1.5萬人;2006年,推出“老別墅認養”政策,鼓勵企業和個人認養老房。
●兩個方向:2003年開始景區、社區雙系統運行。2008年,鼓浪嶼啟動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同時鼓勵家庭旅館業發展。2011年,盡管旅游業發展迅猛,為申遺需要,部分企業審批登記被暫停。
●繼續搖擺:為申遺需要,要求從2013年起控制游客總量;2013年規定明確“少于10間房不能叫家庭旅館”,家庭旅館床位數為4500個。今年10月,鼓浪嶼輪渡航線變更,實質性提價限客。
●容量擴大:2013年提出合理日容量2.3萬人次,極限為3.9萬人次;合理年容量840萬人次,極限為1400萬人次;今年重新測算,日最佳承載量為3萬人次,最大為6.5萬人次;年最佳承載量為1300萬人次,最大為2200萬人次。容量變化的背后,是定位的微妙變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金號”盾構機刀盤順利下井2025-04-2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