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改革變遷
評語十幾年前開始改革 人稱變化有助于拉近距離
湖明小學教師杜文斌說,期末評語從十幾年前開始改革,最大的變化就是從“該生”轉變成第二人稱,這樣能夠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在寫評語時,老師會更關注學生突出的地方,集中于優點的部分。多看到學生的閃光點,根據不同學生的表現和特點,寫出個性化的評語。比如,有些學生比較全面發展,我們就會從他不同方面的優點來表揚他;有些學生比較調皮,我們也會從他的優點、閃光點入手,以正面的鼓勵為主,對于一些缺點和不足,會以巧妙的方式委婉地寫在評語上。
杜文斌介紹,現在學生的期末評語都要先寫好底稿,再交由學校的分管領導進行審批,比如標點、用詞、語句表達部分有不夠妥當的地方會再做修改,修改后也要再次審核和備份。
“一般有經驗的老師,會在快期末復習的時候,就開始寫評語。一天寫一點,40多個學生的評語大概需要一周至兩周的時間才能寫完。有時候,已經寫好一個學生的評語了,但是突然又想到他的一個優點,或者想到更好的激勵他的名言,那么就會再做修改。反反復復,修改又修改,就是希望能夠寫出最接近自己想表達的意思。”
主張多從正面鼓勵 指出缺點要有技巧
一個學生評語100字左右,全班40多個學生,就是4000多字。有老師說,別看每個孩子只是一兩段話,老師寫完一個班級的期末評語,相當于完成了一篇論文。而且,現在的評語主張多從正面鼓勵,指出缺點要表述得有技巧一點。每到期末,老師為了完成評語任務,可謂絞盡腦汁。
島內一名中學老師自曝:每學期都要寫評語,難免會倦怠。很多年前,有一次他的期末工作量特別多,就偷懶寫“祝全家春節快樂,望來年學業進步”,全班55人硬是抄了55遍。
網上有個段子說,如果一個學生平時愛打架,成績很差,期末評語應該這么寫:“XX同學動手能力強,成績穩定。”雖是玩笑話,不過,也折射出了評語的處境。在杏林某小學任教的一名老師透露,她的班上有個學生優點乏善可陳,為了在評語中體現鼓勵原則,她想了半天,只好寫上“你衣著樸素”。這個評價,如果用網絡上所說的“說人話”來解讀,實際上就是“穿得很土”。但是,作為老師,肯定不能這么說。
據了解,兩年前,蓮花小學曾舉辦“評語撰寫大賽”,德育處鼓勵班主任盡量以原創的方式,用自己的語言給學生寫評語。該校張老師表示,對于老師來說,如何用恰如其分的方式來點評缺點和不足,是很重要的。比如,如果一個學生的成績有些退步,往往要轉換成“在學習上如果能更用心,你將收獲更大的快樂”。
前段時間,外地媒體曾報道,南京某小學要求老師寫評語時只能寫優點,挖掘孩子身上的長處,缺點盡量不提或少提。報道出來后,引起了廣泛討論。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博士許小康表示,對孩子,特別是小學生,應該以鼓勵、表揚為主,賞識教育能喚醒“好孩子”。但賞識也要有度,一味地賞識,會使孩子混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盲目自信。
既要真實反映學習狀況 又要顧及學生的自尊心
華僑中學高中教師莊順從2002年執教至今,當了十來年的班主任,寫了近千份的期末評語。按理說,寫了這么多,早應駕輕就熟了,但是莊順說其實不然。“如果每份都很用心去寫,一天的空閑時間只能寫四五份。”
莊順說,一般情況下班主任要給每個高中生寫兩份素質報告,即期末評語。一份是上交政審用的,比較書面化,另一份是寫給家長和學生看的,比較口語化。“書面化的那份評語,每份寫得都差不多,看了10份評語,可能也分不清是誰的。”這類評語寫得不會那么費力,兩三個小時就可以完成一個班級所有學生的素質報告。”
而另一份寫給家長和學生看的,則要費心思多了。老師往往要考慮很多,首先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寫,既要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又要顧及學生的自尊心,避免雷同,不能讓學生感到老師在是敷衍他們。同時也要站在家長的角度考慮,想想家長看了后,心情會怎么樣,承受能力如何,盡量不讓家長難堪。所以,措辭就特別講究。“語言要活潑、生活化,而且缺點也要說得比較‘客氣’。”
比如,要表現一個學生成績不夠好,就會寫:“還有較大的上升空間”、“老師希望……”如果一個學生上課不遵守紀律,老師就會寫“上課很活潑,但是希望可以更加遵守紀律。”
寫了十多年的評語,在莊順的印象里,變化似乎不太大,總體上都是以鼓勵為主,只是在段落格式上略有區別。以前是一段式的,現在至少會分為兩段。一段優點,一段“客氣話”(缺點)。
莊順笑說,寫了這么多年評語,看到兒子拿回家的素質報告,她總能一眼就“識破”其中的“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