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進口、日本原廠、經典國貨……冬天,是保溫杯的“熱銷”季節,廈門市場上,不少“洋品牌”保溫杯與國貨爭奪市場。然而,面對從幾十元到七八百元不等的價格,有些市民暈了,保溫杯究竟該怎么挑選呢?
【市場】
同是500毫升容量 價格相差十幾倍
記者在嘉禾路某超市看到,貨架上擺放了7個廠家的數十款保溫杯,最便宜僅29.9元一個,貴的則要300元以上。其中,國產品牌保溫杯平均價格在每個70元左右;宣稱美國品牌的,價格都在百元以上。而在日本某品牌保溫器具專柜,保溫杯價格則都在300元以上。
記者注意到,在同一個貨架上,同樣是500毫升的保溫杯,但售價明顯不同,最便宜的為國產的,只要39元,最貴的則標注159元。而在日本某品牌保溫器具的銷售專柜,相同容量的保溫杯,一個售價要425元。
市民黃女士站在柜臺前拿不定主意:“好幾個標注采用304不銹鋼的,價格好像都要貴一些,應該是保溫效果好一點吧。”最后,黃女士還是以外觀作為選擇的標準。
“聽說日本產的保溫效果很好,而且材料也比較安全,但就是太貴了。”廖女士開玩笑說,自己有兩個進口保溫杯,便宜的也要400多元一個,“都有點舍不得用了”。
【業內】
不要太迷信價格 價高不一定保溫
業內人士陳先生介紹,保溫杯之所以保溫,其秘密就在于“真空斷熱”技術。
“其實可以將保溫杯內膽看成最常見的家用熱水瓶內膽,一樣是雙層中空結構,只是保溫杯的內、外層均是由不銹鋼做成。”陳先生說,家用熱水瓶內膽底部的“尖尖”一旦斷掉,中間真空效果失去,就不能保溫了,保溫杯的工作原理也差不多,其將杯體抽真空的針孔可能會有泄露、造成真空狀態不嚴密,保溫效果就會受影響。至于熱水瓶膽鍍銀則和保溫杯內管鍍銅或者鋁的原理是一樣的。
在陳先生看來,保溫杯的制作工藝并不復雜,即便材料價格上有差異,也不至于賣出“天價”。
北京化工大學研究員熊金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同樣認為,保溫杯好壞,保溫效果是關鍵。保溫首先取決于保溫杯內膽材質的傳熱效果,杯體真空狀態不同也會對保溫效果造成影響。所以,不一定價格高保溫效果就一定好。
據介紹,不銹鋼分為多種,作為食品級的不銹鋼主要以304不銹鋼為主,其鉛鉻含量比一般不銹鋼要低得多,是制作保溫杯的主要材料。
雖然保溫杯不一定貴的好,但太便宜的或來源渠道不明的保溫杯也要留心。據了解,市面上有些不法商家為了降低生產成本,生產出仿冒、劣質的保溫杯,其以非真空冒充真空,有的甚至利用一些不合格的,有毒的不銹鋼材質,這樣就會對人的身體造成危害。
【鏈接】
如何挑選保溫杯 三招供您來參考
市場上保溫杯良莠不齊,市民如何鑒別購買呢?業內人士建議,應該著重關注其內膽結構的保溫性能、杯蓋與瓶體的密封程度、材質是否釋放有害物質等,具體可通過三招鑒別。
招數一:內膽保溫性鑒別。這是保溫杯的主要技術指標,裝滿開水后,順時針旋緊瓶塞或杯蓋,兩三分鐘后用手觸摸杯身外表和下部,如果發現杯身和杯身上部有明顯的溫熱現象,則說明內膽已經失去真空度,不能達到良好的保溫效果。
招數二:鑒別密封性能。裝滿一杯水倒置四五分鐘,把蓋旋緊,把杯平放在桌面,或用力甩幾下,如無滲漏現象,則說明密封性能好;此外還要看看杯蓋與杯口的旋合是否靈活、是否存在間隙。
招數三:配件環保性鑒別。塑料配件的環保性也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可以通過聞味來鑒別,假如杯子是用食品級塑料制作,則氣味較小、表面光亮,無毛刺、使用壽命長不易老化;普通塑料或回收塑料則氣味大、色澤灰暗,毛刺多、塑料易老化容易斷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