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建設自貿試驗區的開局之年,被譽為“改革高地”的自貿試驗區建設備受關注,有人大代表建議制訂出“廈門版本”的自貿試驗區模式,也有不少企業家瞄準自貿商機,搶灘進駐廈門。昨日,廈門海滄保稅港區管委會揭秘廈門自貿試驗區進展情況。
據介紹,自貿試驗區將于3月1日掛牌,廈門自由貿易試驗區根據先行先試推進情況以及產業發展和輻射帶動需要,拓展試點政策范圍,形成與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范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兩岸貿易中心和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建設的聯動機制。
兩大核心港區
托起廈門自貿試驗區
作為福建自貿試驗區最大的片區,廈門自貿試驗區總面積43.78平方公里,范圍涵蓋東南國際航運中心海滄核心港區區域和兩岸貿易中心核心區。
東南國際航運中心海滄核心港區域南側緊鄰大海,東至廈門西海域,西至廈漳跨海大橋,北側以角嵩路、南海路、南海三路和興港路為界,區域面積達24.41平方公里。
其目標定位為發展航運物流、口岸進出口、保稅物流、加工增值、服務外包、大宗商品交易等現代臨港產業,構建高效便捷、綠色低碳的物流網絡和服務優質、功能完備的現代航運服務體系,成為立足海西、服務兩岸、面向國際,具有全球航運資源配置能力的亞太地區重要的集裝箱樞紐港。
兩岸貿易中心核心區將致力于發展高新技術研發、信息消費、臨空產業、國際貿易服務、金融服務、專業服務、郵輪經濟等新興產業和高端服務業,構建兩岸經貿合作最緊密區域,成為立足大陸,面向亞太地區的區域性國際貿易中心。
自貿試驗區建設
做足對臺文章
在廈門自貿試驗區建設主要任務中,列出了創新產業轉型發展路徑、創新貿易監管服務制度、擴大金融領域開放、拓展海空航運服務功能、深化兩岸交流交往等五大方面內容。其中從16項內容著重在管理體制機制及政策創新方面提出91項試點任務清單。
據海滄保稅港區管委會投資運行組組長林星火介紹,在創新產業轉型發展路徑上,將推進政府管理模式創新,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行“一口受理、一表申報”的審批服務模式。在創新貿易監管服務制度上,將實施“單一窗口”服務和無紙化通關,推進特殊監管區域口岸部門之間通關系統一體化,優化通關監管模式。
自貿試驗區建設還將做足對臺文章。擴大金融領域開放,力爭降低臺資金融機構準入和業務門檻,加快建設郵輪母港,深化兩岸新通道合作建設機制,拓展兩岸與“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深化與金門的區域協同發展機制,探索臺胞融入社區生活的社會管理體制;健全兩岸人員往來的管理機制,實施更加便捷的兩岸人員往來政策和管理辦法;創新兩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體制機制,實施更加開放便利的政策措施,推進兩岸交流窗口城市建設。
2015重點培育
十大功能性產業
今年,廈門自貿試驗區建設將突出以制度創新為重點、以項目為抓手,力爭建設形成十大功能性產業。
建設區域性融資租賃業集聚區,擴大飛機融資租賃業務,拓展船舶、高端醫療設備、大型基礎設施設備業務;建設兩岸最大冷鏈物流中心,打造全程冷鏈物流管理體系和區域性進口冷凍食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設跨境貿易電子商務基地;建設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設文化保稅產業中心;建設航運物流中心;建設生物技術產業集聚區;建設全球重要航空維修基地;發展跨境人民幣貸款業務和雙向資金池業務,建設兩岸貨幣清算中心;打造服務外包產業聚集區。這些將是廈門自貿試驗區2015年重點培育的十大功能性產業。
“我們緊緊圍繞建設美麗廈門發展實際,梳理自貿試驗區路線圖,明確區域功能定位和試驗重點,搞清楚我們要試什么、能試什么。” 林星火說,2015年重點試點任務著重把政策創新與培育產業功能相結合,強化項目支撐,力爭一年后及時形成具有廈門市乃至福建省特色的制度創新成果,拿出具有自身特色、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