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晨報記者從臺灣方面獲悉,臺灣大統長基食品公司(簡稱“大統”)“造假黑心油”事件中,廈門貿易商祥順和經貿發展有限公司(簡稱“祥順和”)跨海求償700多萬元(新臺幣,下同),最終臺灣彰化法院判賠361萬零651元。判決書已于本月5日送達代理祥順和在臺訴訟的臺灣廣和兩岸法律事務所。
臺灣食品廈門經銷商封存的部分問題橄欖油。
擔任祥順和訴訟代理的臺灣律師蔡文彬告訴晨報記者,歷時一年多、經過四五次開庭才取得這個結果,基本維護了大陸受害商家的權利,“案件也成為大陸廠商跨海到臺灣維權的典型案例”。
不過,祥順和提出賠償商譽損害340萬元的要求沒有獲得法院的支持。廣和律所表示,將與當事人祥順和公司負責人商議評估后,再決定是否提起上訴。
回顧:
委托臺灣律師跨海維權
2013年10月底,臺灣大統被查出九成油品是造假“黑心油”,其用廉價的棉籽油、銅葉綠素、人工香精及色素調制成高級食用油,不少油品銷售到大陸地區。廈門祥順和就是其在福建的進口代理商。
據了解,自2005年9月29日起,祥順和就通過臺灣地區林志忠協助聯系,陸續向大統購買食用油,進口到大陸地區。僅最近一年多,祥順和向大統公司購買的食用油總額就高達1000余萬元新臺幣。
祥順和在大陸地區的經營,包含保力達馬牛飲料、金門高粱酒等臺灣食品批發銷售,長期誠信經營,曾榮獲廈門市工商局頒發“誠信經營示范單位”稱號,并獲得廈門進出口檢驗檢疫局“食品安全合作研究所”等榮譽。
事件爆發后,祥順和公司立即通知各地經銷商下架產品并退貨,哪怕只有一瓶也接受退貨。而與此同時,卻聯系不上大統公司在臺灣的老板高振利。祥順和公司負責人葉進聰只好尋求臺灣律師蔡文彬的幫助,要求大統公司安排退貨事宜,并向臺灣法院提起民事賠償訴訟。
判決:
進口商名譽損失賠償未通過
彰化地方法院民事判決書指出,大統長基食品公司負責人高振利以摻偽、假冒方式販售不純油品,還在食用油中加入銅葉綠素,遭彰化縣衛生局勒令下架回收,廈門檢驗檢疫部門也要求進口商須回收下架。祥順和公司認為,大統公司故意摻偽、假冒,可歸責于之不完全給付,無法補正,導致共回收總金額達360多萬元油品,加上商譽受損,即使大統公司登報道歉,仍無法有效恢復商譽,因此參酌被告2012年度營業銷售收入,要求商譽損害為340萬元,合計求償700多萬元。
法官認為,祥順和主張有360多萬元的財產損害有據,應予準許。但是,祥順和為進口商,進口大統公司油品后未修改包裝或改貼標簽,在消費者心中商譽受損者為大統公司,原告不能舉證商譽確有受到損害,要求賠償商譽損失340多萬元沒有根據,因此駁回請求。
分析:
臺法院依據兩岸法律判定
具體經手案件審理的臺灣廣和兩岸法律事務所律師林明賢,接受晨報記者專訪時指出,此案件十分具有代表性,當中比較“有趣的地方”共有兩個部分。
其一,關于退貨及庫存產品量的統計,也就是問題產品造成損害價值的舉證。當初祥順和是跟大統買斷,“先匯錢到臺灣,大統才出貨”,問題產品都在大陸,如果要再把所有的大統問題食用油再運回臺灣,很有難度,在廈門通關時要打關稅,現在如果再運回臺灣,難不成再打一次稅,當作從大陸出口到臺灣?再加上船運報關等費用,都快超過產品價值了。而臺灣法院也沒有辦法到廈門清點,因此,祥順和通過廈門公證處派員清點數量后,并出具公證書,經過海協會、海基會之后,臺灣彰化地方法院采納了經公證的退貨及庫存問題產品數量,作出經濟損失判定。
其二,由于案件是在兩岸發生,所以臺灣法院分別依據大陸和臺灣的法律進行判定的。祥順和透過臺灣地區林志忠先生協助聯系,陸續向大統購買食用油,依臺灣“兩岸人民關系條例”,應以臺灣地區為訂約地,所以本案件契約法律關系就以臺灣地區法律為依據。又因為本件侵權行為損害發生地位于大陸地區,因此,本案件侵權的法律關系又是以大陸地區法律作為依據。“所以,原告獲得賠償金中,有一部分是根據臺灣的法律判,還有一部分是根據大陸的法律判。”林明賢說,正因如此出現了這樣有趣現象:依臺灣法律判的賠償金是有利息的,而依大陸法律判的賠償金則沒有利息。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門翔安機場建設塔吊作業“上新”2025-03-12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