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聽天語,福安傳人間”,如此文藝詩句是形容哪處美景?其實不是,這是廈門新氣象雷達“天語舟”的代言詩。記者日前從廈門市氣象局獲悉,“天語舟”效果圖已經公布,年內就會確保進行安裝調試。
晨報記者在此為市民揭秘這一高大上的氣象雷達。
“天語舟”效果圖
揭秘1:
為啥要建“天語舟”?
島內高樓太多,影響觀測
據悉,在沒建“天語舟”之前,廈門島內外就已分布有天氣雷達氣象站,可基本滿足氣象觀測需求。不過,廈門原有的多普勒天氣雷達站所在地,現已成為島內城區中心,周邊越來越多的高樓拔地而起,影響觀測效果。
據了解,島內已建成建筑最高為250米(世貿海峽大廈)。隨著城市建筑高度年年見長,屢屢出現超高層建筑,島內外在建、規劃建設的高樓高度不斷突破250米,廈門氣象探測環境不斷被擠占、蠶食,不僅影響對氣象災害的監測,甚至會影響天氣預測的準確率,影響城市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處置能力。
為此,氣象局出于氣象探測的考慮,新建“天語舟”。
揭秘2:
“天語舟”長啥樣?
外觀有個性,十足像司南
市民乍一看“天語舟”效果圖,感覺它有點像一艘帆船,又有點像勺子。
氣象局介紹,“天語舟”是根據中國氣象歷史創作的。它的外觀建筑方案是受中國古代觀測天象的司南以及“指南魚”啟發從而衍生。負責此次設計任務的東南大學齊康院士表示:“新雷達就像天外駕云渡水而來的仙舟,從山上升起,駛向大海。”
記者從設計圖上看到,“天語舟”雷達主陣地位于海滄新陽工業區與南部生活區之間,毗鄰海滄大橋,高度384.1米。項目基地建于海滄蔡尖尾山南麓山腰至山頂,地塊呈不規則菱形,南北長約400米,東西長約500米,地塊總面積為100325平方米,建筑用地面積為51883平方米。
市氣象局局長潘敖大告訴記者,項目基地主要建設主雷達業務用房及各類室外氣象觀測場等。今年項目要進行安裝,年內確保設備可以進行調試。氣象觀測塔樓也會開始同步建設。建成后,將成為省內最先進、全國領先的氣象觀測雷達。
揭秘3:
“天語舟”先進在哪?
晴雨預報準確率未來有望達90%
據了解,目前市氣象局的氣象預報準確率在省內處于領先水平,最高、最低氣溫預報誤差2℃以內準確率為80%—82%,也就是說,一年內準確天數近300天。
“天語舟”建成后,雷達能對半徑230千米的區域進行較準確的降水量分布測量,提供150米距離分辨率的面降水量信息,并能與自動氣象站相結合,提高雷達估算降水量的精度。也就是說,未來天氣預報將更靠譜,對于雨量級別和大小有更精確的判斷。未來晴雨預報準確率有望達到90%。
此外,“天語舟”對臺風的探測能力更給力。過去,在臺風預報方面,可以做到登陸前12小時路徑預報偏差為≤100公里,總過程風雨預報與實況偏差3成左右。“天語舟”建成后,這些數據誤差將進一步縮小。而新雷達在應對冰雹、龍卷氣旋、颮線、強風切變、下擊暴流等惡劣天氣時也有一套。
比如,出現暴雨等大范圍強降水天氣,它的監視距離不少于460千米;如果出現雹云、龍卷氣旋等中小尺度天氣現象,它的有效監測和識別距離大于150千米。它同時還是“千里眼”,可采用低脈沖重復頻率的遠距離監測模式,對更遠距離(雷達距離為460千米)內的強對流天氣進行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