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廈門警方建立“黑名單”制攔截虛假信息可疑電話號碼,聯手銀行凍結被騙資金,保持對詐騙犯罪的高壓打擊態勢,偵破了一系列大案要案,為市民挽回了兩千多萬元損失。
雖然廈門警方的行動卓有成效,但詐騙案卻不斷發生,騙術不斷升級——為了規避打擊,一個詐騙團伙可能跨海外多個國家,詐騙分子精通多種貨幣“匯率”計算;為了提高取款成功率,他們一筆贓款分50張卡跨6個銀行,在短時間內“分流”……
“正因為困難,才更加凸顯詐騙預防工作的緊迫性。”廈門警方相關負責人說。廈門警方解密詐騙犯罪最新伎倆,增加市民對詐騙的了解,避免市民錢袋子的損失。
破案流程
核實
派出所民警趕到現場核實
立案
刑偵民警立案調查,網絡、技術等方面民警同時介入
調查
民警需要到涉案銀行卡所在地調查,一一核實
抓獲
有時為了等待犯罪嫌疑人出現,民警要輾轉多個城市進行蹲守伏擊
作案地點:
跨境跨國案例增加
以前,詐騙團伙一般在本地、本省,最多也就在大陸與臺灣跨境作案。
如今,可能“馬仔”在越南,老板卻在臺灣。
案例1
馬仔分布海外各國精通貨幣匯率
陳鴻,市公安局刑偵支隊第六大隊民警,他所在的大隊,就負責虛假信息詐騙案件的偵破。說起這幾年來與騙子的“斗爭”心得,他坦言:騙子越來越狡猾!
他最早接觸的電信詐騙,團伙一般在本地、本省,最多也就在大陸與臺灣跨境作案。如今,一個虛假信息詐騙鏈條可能跨多個國家、地區——比如,發詐騙信息的“電話組”,可能躲在馬來西亞郊區別墅里,取錢的“馬仔組”或許每天穿梭在越南擁擠的大街小巷,而真正幕后老板,則可能藏在臺灣的某個夜市。
以2011年廈門警方參與由公安部牽頭組織打擊的“3·10”特大跨國電信詐騙案為例,就存在明顯的跨國化——單單“電信組”嫌疑人就分布在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四個國家。
近年來,由于各地公安機關都在“嚴打”,所以馬仔一般選擇在國外取款,尤其是在東南亞國家。而按照銀行卡相關規定,境外取錢時金額有一定限制,比如一天限1萬元人民幣,這就對馬仔的“業務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陳鴻發現,這些專門從事取錢的馬仔們大多精通各國貨幣匯率。
“涉及跨境,公安機關在辦案時經常需要由公安部和外交部門等協調,程序十分復雜。”不少反詐騙民警都發現了這樣的尷尬。
贓款分流:短時間跨行多級分流
騙子會借助發達、快捷的網銀等工具,將贓款,在短短數分鐘內,分流到多個銀行的多張銀行卡里。
案例2
80多萬元贓款分流到6銀行50張卡
受害人被騙,騙子取現,錢從一張銀行卡進入另一張銀行卡,這是電信詐騙“資金流”中最原始的“兩點一線”式結構。
不過隨著警方打擊,狡猾的騙子開始不斷升級這種“資金流”結構,他們借助發達、快捷的網銀等工具,將一筆剛騙到手的錢,在短短數分鐘內,呈“樹狀”結構分流到多張銀行卡。
例如,今年2月份,集美一家4S店的財務人員被假冒QQ的“財務經理”詐騙78萬元,刑偵支隊六大隊調查發現,這78萬元先進了一張農行卡,隨即又被轉入另一張工行卡,之后又被分流到另外兩張工行卡。萬幸的是,廈門警方聯合銀行啟動“快速止付”機制,在第一時間將大部分款項凍結。
“從農行到工行,再分散到另外兩張卡,這還算是比較簡單的。我之前偵辦過一起案件,80多萬元分成50張卡跨6個銀行,騙子就像抓了一把豆子、往不同的方向撒,堵都來不及。”一名反詐騙民警告訴記者,單單到銀行卡所在網點辦理相關凍結等手續,他整整出差跑了一個多月。
顯然,多級分流、跨行作案的新特點,金錢快速流轉,讓阻截被騙款項的難度比過去高了許多。
人員構成:
親友組團詐騙增多
“地域化”的詐騙團伙增多,他們以老鄉、親朋好友為紐帶,互相包庇、合作詐騙。
案例3
民警進村抓騙子 差點遭村民圍堵
在“跨國化”犯罪分子精通匯率的同時,一些“地域化”的詐騙也“異軍突起”。他們以老鄉、親朋好友為紐帶,構建一個個詐騙團伙。
“我是領導”詐騙、“QQ詐騙”、“機票詐騙”、“辦信用卡詐騙”、“退稅詐騙”,這五種詐騙方式的多發地、騙子“集中營”,幾乎每個反詐騙民警都能脫口而出。最近,《南方周末》做了次深度報道,講述了“QQ詐騙”像病毒一樣迅速擴散到某個村子里,甚至連13歲小孩也在做QQ詐騙。
陳鴻告訴記者,在偵辦這類地域性詐騙案中,“村民們相互包庇,民警進村后,到處都是盯著你的眼睛。我們在ATM機前抓獲嫌疑人后,警車準備啟動離開,差點遭到村民的圍堵。”他說,這些村民也大多不是詐騙分子,但他們的親朋好友或許是;這種通過地緣、人緣構建的圈子,十分頑固,打擊起來十分兇險。(記者 吳俊鴻 實習生 朱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