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用車費”發起人之一田馥銘正在加固愛心零錢盒。(吳海奎 攝)
昨日,一篇關于“待用車費”的報道,引發多個商家致電本報熱線968820表示,想要提供“待用愛心餐”或者“待用券”參與公益活動。此前本報就曾持續關注過“待用愛心餐”、“待用面包”等公益活動,目前這些“待用愛心”進展如何?記者昨日進行走訪調查。
【現象】
認購多領取少
2013年8月,位于廈禾路金榜公園附近的素渡餐廳成為廈門首批“待用快餐”公益活動的參與者。顧客只需花10元買一份快餐寄存在店里,有需要的人前來免費領取。店員文女士記得,當時每天都會送出20多份給需要幫助的人,而認購“待用快餐”的愛心顧客越來越多。因為供大于求,為避免浪費,他們只好限定認購上限為200份。不過,今年開始,認購的依舊不少,但領取“待用快餐”的人越來越少,文女士說:“甚至好多天發不出去一份!”
另一種類似的現象也出現在禾祥西路的優思麥面包店,顧客只要花3元,就能認購一張面值5元的面包券貼在店內,有需要的人可以免費使用。但認購的愛心顧客不少,領券的人很少前來。
【分析】
需要持續推廣
無論商家還是顧客都認為活動很有意義,通過商家平臺傳遞著人文關懷的溫度和正能量。不過,意義背后,是持續下去的動力。
認購的持續“高溫”,正是廈門人“有愛”的最好證明——“待用愛心”,缺少的不是愛心氛圍,而是持續有效的宣傳推廣和規范管理。禾祥西路的優思麥面包店的店員鄭小姐說,需要幫助的人不一定知道“待用券”公益活動,而知道這項活動的人大多只是提供幫助的愛心人士。當然,公益活動的不斷更新,也客觀造成之前的一些公益項目逐漸被人淡忘,失去關注度,造成了開頭“高溫”,而后逐漸“降溫”的趨勢。
【改善】
提供多層次的幫助
曾認購“待用快餐”的朱女士發現,目前參與的商家相對來說還是少,而且大多是停留在“吃”方面。她認為,“填飽肚子”僅是弱勢群體的基本需求,居住、出行等方面是更高層次的需求。她建議能有更多的商家參與進來,為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更多層次、更全方位的幫助。
同樣關注公益活動的王先生說,個人力量很渺小,“待用券”公益活動的出發點很好,通過商家這種更加廣闊的平臺帶動更易于獲得大家關注。但要發展下去,一方面需要引導更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另一方面商家除了提供平臺,還可以拋磚引玉,投入更多的資金為公益活動帶頭。
【記者手記】
“愛心零錢盒”是一面鏡子
“愛心零錢盒”就掛在公交車站,無人看管,全靠自覺。你需要的話,就從里面取出一元硬幣,用來乘車;你有多余零錢,就往里投放,充實盒子。盒子雖小,卻是一面鏡子,折射人們的誠信,照出文明的百態。
從“義賣礦泉水給錢自取”到“愛心圖書漂流”,再到這次的“愛心零錢盒”,事實證明,廈門這座城市最不缺的就是助人為樂的愛心和誠信自律的文明。但也應該看到,出現了個別不文明現象。個別站點的“愛心零錢盒”遭到一定程度損毀,或發生丟失,就說明了這一點。
“愛心零錢盒”是一個新生的公益活動,它體現的是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互幫互助精神,它需要的是一種“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德自律,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共同呵護“愛心零錢盒”,讓這個盒子,在鷺島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惠及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