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
騎樓
騎樓是一種“上樓下廊式”的臨街建筑,建筑物一樓有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則為二樓樓層,猶如二樓“騎”在一樓之上,故稱為“騎樓”,在廣東、福建多地均存在。
【鉤沉】
廈門騎樓源于南洋
1920年,廈門掀開了一場大規模城市建設。以地方富紳林爾嘉為會長,印尼歸國僑商黃奕住為副會長的“廈門市政會”成立。從南洋歸國的華僑帶來在南洋盛行的騎樓,廈門市政會在規劃建設廈門的新城區時,將騎樓作為街市的主要形式。
1920年底,開元路開始修建,并于1924年建成。這是廈門第一條近代化馬路,以“開元”命名。開元路也是廈門第一條騎樓式街道,晴天可以遮蔭,雨天行人也不會淋雨,繁華一時。隨后,思明南路、思明北路、開禾路、橫竹路、鎮邦路、水仙路、廈禾路、開元路、大同路、思明西路、中山路等縱橫交錯的騎樓街道先后建成,在廈門西南角形成一片呈網狀分布的騎樓街區。后來,由于舊城改造,廈禾路等路段騎樓拆除殆盡。
盡管廈門的騎樓源于南洋,但有自己的特色。文史專家彭一萬介紹,廈門騎樓的很多柱子不是用鋼筋水泥,而是用梁柱或者石頭;在立面紋絡方面,多使用梅蘭竹菊等花紋,運用中國元素。
“騎樓是廈門華僑文化和海洋文化的體現。”彭一萬認為,廈門騎樓的價值不可代替,“不僅要好好保護,還要傳承推廣,讓它成為廈門的城市特征”。
文/本報記者 吳耀東 何炳進 圖/本報記者 張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