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做法:引導商家,修舊如舊嚴格各項審批制度
民間經驗:自籌資金,在危房改造中走出一條新路
位于開元路116號的這棟騎樓改造后還原了閩南傳統風格。
【改造前】曾是一棟破舊的危房,店面陳舊,年久失修。
【改造后】改造工程保持原有建筑風貌,進行加固維護。
昨日,本報報道了部分歷經歲月侵蝕的老市區騎樓面臨的問題,引發讀者對騎樓保護的關注。
保護騎樓文化,就是保護城市的特色。在這方面,廈門向來不余遺力——在思明區政府2015年“為民辦實事”的項目列表上,就有“改造升級老街騎樓”。
對騎樓的保護,目前已有一些成功案例。政府部門主導的中山路改造,對騎樓“修舊如舊”;民間力量如“吉治百貨”,通過自籌資金在騎樓危房改造中走出一條新路。騎樓保護要怎么做、騎樓文化如何發揚光大?這兩個案例能提供一些借鑒。
【民間保護】
開元路116號 老建筑重生
在開元路與橫竹路交叉路口,一棟騎樓最近煥發新的光彩——開元路116號,這棟原本已搖搖欲墜的危房,歷經一年修繕,重新開放。這棟4層半的老建筑,歷史已超百年,占地7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近300平方米。
態度:恢復原貌 重現老廈門記憶
這棟老騎樓現在叫“阿吉仔·吉治百貨”,被改造前是一棟破舊的危房,一樓店面被拆分成三間小店面,樓上住人,由于年久失修,一些梁柱已經毀損。
它是由危房業主自籌資金自行改造的典范,在修繕過程中,堅持了“修舊如舊”的原則。
“我們希望把老房恢復到它原有的樣子。”“吉治百貨”聯合創辦人楊函憬稱,不只是“形似”,還要材料不變、工藝不變、配方不變。因此,在修繕過程中,他們利用老材料與傳統工藝,重現老廈門的記憶。
樓的主體采用鋼結構加固,減緩原有主梁的承重作用,保留原始的屋頂結構。所有的設計與修復,圍繞一個原則,就是恢復建筑原貌,讓它融入整個街區。“別人裝修可能只花兩三個月時間,但是我們設計半年,裝修半年,為的就是修舊如舊。”楊函憬表示。
行動:尋訪匠人 復原傳統工藝
這是一場難度頗高的修繕。建筑損毀嚴重、傳統工藝失傳、修復所需的傳統構件難尋……
承租方從事舊物經營,有一些特定渠道,因此在老物件的收集上還算順利。比如,為了地板鋪設的花磚,他們找到了當年的老廠房,專門定制,讓多年不見的花磚重新投產。“吉治百貨”內部樓梯、家具等物多用木頭,這些木頭也是從周邊地區收集來的,主要為一些老建筑拆除后遺留下來的,最遠的來自仙游。
最難的還是傳統工藝的缺失。“吉治百貨”的外墻是用海蠣殼水洗石制作的,但現在的制作工藝跟以前不同,楊函憬到泉州農村尋找有老手藝的工匠,先后換了三批人,才找到正宗技藝。
四處尋訪老匠人,到處收集舊材料,歷時一年,這座百年老建筑終于修繕完畢,并于3月22日正式對外營業。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舞劇《二十四時舞》廈門首演2025-03-31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