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同安工業集中區附近,一家使用“醇基燃料”的餐館,發生燃爆事故。昨天導報記者了解到,供應“醇基燃料”的送貨人員,至今仍然處于“失聯”狀態。“起初第一個電話還接,后來不是不接就是關機了。”燃爆的“井崗山”土菜館負責人李先生表示,他已墊付了八成以上的傷員醫療費,他希望事件能早日調查清楚。
據介紹,事發后安監部門和公安部門都試圖聯系該送“油”人員,除了第一次電話有接外,后面的電話不是沒人接就是打不通。
安監部門呼吁,涉事供應商盡快現身配合,將事情早日查清。
餐館訴苦 墊付八成醫藥費
這幾天,“井崗山”土菜館的李先生又拿了一筆錢到醫院。他自己也說不清這是第幾筆了,出事之后他就沒間斷過對傷者的關注。
燃爆事故造成兩人受傷。傷勢較重的小張,一直住在第一醫院,另一名傷者,前幾天從第三醫院轉到島內174醫院繼續治療。
關于兩名傷者的來歷,李先生認為要說清楚,“他們是對面廣告公司的員工,當天以50元價格被派來店里,固定油桶的”。
“他們供職的廣告公司說沒錢。”李先生說,他很無奈,但出于道義,目前為止,八成的醫療費用都是他墊付的。
李先生表示,他能力實在有限,目前的醫療費用已經讓他不堪重負了,接下來該怎么辦是他最大的壓力。
事故調查 殘留的氣體膨脹燃爆?
導報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由于擔心煤氣爆炸,一些餐館才改“燒氣”為“燒油”,不止一家餐館老板反映,“醇基燃料”的供貨人員對他們宣稱,“醇基燃料”是一種油,“不會爆炸”。
但此次發生的事故,值得引起使用者注意。李先生告訴導報記者,后來他從安監部門了解到,“始作俑者”是桶里面的氣體,罐大膠管窄,氣體急速膨脹到最后,導致了燃爆。
李先生說,出事前,是“醇基燃料”的供貨人員告訴電焊工,桶里面已經沒“油”了,“我們不專業,當然不會去說”。
根據員工的歸屬和燃爆原因,李先生認為,該對兩名電焊工的醫藥費負責的,一是傷者所在的公司,二是供貨商。但這一說法不被介入調查的部門所認同,相關負責人表示,責任的劃分目前還未有定論,如李先生覺得有異議,建議盡早訴諸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安全倒追 送氣工牽線才改燒“油”
目前,事件的關鍵人物之一,送油工處于“失聯”狀態。
李先生告訴導報記者,1個多月前,他從“燒氣”改成“燒油”,因為去年島內發生了兩起較大的煤氣事故,之前店里用的都是大氣罐,后來不允許使用,而用小的氣罐又覺得麻煩,這時,一直給他送氣的一名送氣工(正規燃氣公司員工),私底下向他推薦了這個“油”。“他說,又便宜又安全,給我牽線認識了一名自稱是‘江蘇某生物醇油’公司的送貨人員。”李先生說,因為送氣工平時很熟悉,出身又是正規燃氣公司的,所以當時便沒有懷疑。
但出事后,李先生才發現,不光供貨商,就連送氣工他都聯系不上了,更別提找到“醇油”的儲存或生產地點了。
導報記者網上搜索發現,對于該“醇油”公司,網上評價毀譽參半。試圖聯系發貨憑證上的電話,也是未果。
觀點
盡快摸底“醇油”市場
實際上,發生“醇油”燃爆事故,廈門并不是第一次。2012年,本報就報道,6月27日集美某餐館發生燃爆,四個人被燒傷,經查該餐館使用的正是“醇油”,維修人員用打火機“烤”膠管時燃爆。
發生事故固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有普遍的代表性。一是監管缺位,由于“醇油”尚無詳細的國家標準,監管部門難以定性,日常檢查和整治中,它的生產、經營、銷售和使用游離在盲區。
二是供貨方失職。綜合兩起燃爆事故,使用者都是非專業人士,而“醇油”的供貨方只賣產品,沒有做到應有的宣傳、指導和服務,在維修或加固的過程中,最終出現了差錯,導致燃爆。
三是從業人員不規范。給儲存罐電焊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供油人員沒有明確告知。油雖然不是氣,但是油也會產生氣,點燃也會爆炸,這些知識,送油工自己懂不懂,更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安全無小事,對于廈門目前有多少家醇基燃料經營企業,有多少餐館在使用,有多少從業人員,相關部門應盡快調查摸底。有了這個數據,才能進行有效的監管和整頓,對于不合格的“醇油”產品堅決取締,督促“醇油”企業加強服務,加大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對于使用“醇油”的餐館進行廣泛宣傳,防止不幸事故再次發生。
版权声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回到顶部
电话:0595-28985153 传真:0595-22567376 地址: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田安南路536号五楼 站长统计
CopyRight ©2019 闽南网由福建日报社(集团)主管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2065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5120190010
闽南网拥有闽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闽南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