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體驗
足不出戶 可造“大牌”
小欣說,她所賣的產品是香港注冊的公司和品牌,不少微商“大牌”注冊地也在香港。真有那么多“大牌”嗎?昨日,記者上網體驗了一把“足不出戶造大牌”。
記者在某知名網購平臺搜索“香港公司注冊”,找到數百個結果。記者找到一家位于深圳的代辦公司,發現其成交有120多筆。賣家承諾,花4000元,只要提供身份證和簽名掃描件,以及企業的中英文名稱,七八個工作日后,即可幫忙注冊一家合法的香港公司,對方會幫忙郵寄全套公司文件,包括公司注冊證書、商業登記證等。賣家還提供商標注冊,只要再交1700多元,最快一個月就能拿到商標注冊受理書。
“大部分都是做微商的,都愛叫‘XX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賣家說,之所以要注冊香港公司,主要是為看起來“高大上”一點。另外,如果有質量問題,消費者很難找你麻煩,可以把責任推給工廠。
公司辦好了,找面膜的代工廠很容易。在網上,有不少空白包裝的面膜,賣家自稱是獨家配方的自制產品,但質量無法保證。找人做包裝則更簡單。記者搜索到一家位于河北的賣家,每片磨砂面膜包裝袋售價僅0.17元。還可定制LOGO。算下來,面膜成本一片在幾元錢左右,而到消費者手上翻了好幾番。
觀點
微商朋友圈售假
微信平臺應監管
廈大管理學院教授、博導、中國信息經濟學會電子商務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彭麗芳說,微商不同于淘寶等C2C網絡平臺,主要是依托關系。微博是弱關系,往往是單向型的;而微信是強關系,只有好友相互確認、接受才行。假如某個產品,你自己用過很好,在微信上推薦給朋友,當然會有口碑;但要是在微信上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傷的是感情,往往投訴率更高。“殺熟”使得微商面臨信任危機,她認為,“人人做微商”現象將逐漸淡出視線。
據了解,只要銷售食品、藥品、化妝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都須經食藥監部門的行政許可。彭麗芳認為,對于個人或商家在朋友圈中銷售,微信平臺應對此有相應資質審核和規定。
微商如何才能健康發展?彭麗芳認為,微商要把好渠道關,學會利用微信社群,多了解用戶需求和體驗,及時反饋問題并改進產品。而微信用戶則應加強識別“好友”的能力,問問自己“到底信任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