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新增40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可為受災群眾提供基本生活、醫療保障
■還建立9支地震應急救援隊,配備了完善的地震災害緊急救援裝備
美麗廈門戰略規劃提出“兩個百年”愿景,而堅持不懈地提升廈門防震減災水平,正是實現愿景的基礎性工作。按照“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要求,近年來,市地震局提出了打造廈門地震安全島的防震減災總體目標并不斷為之努力。地震安全島就是能夠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的地震安全示范地區。其中,切實提高市區地震應急救援整體能力,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日是“5·12”防災減災日。我市在提高地震應急救援整體能力,打造地震安全島方面有哪些舉措?本報記者進行了采訪。
在防震減災演練中,救援人員利用雷達生命探測儀搜索救人。
航拍機可實時傳輸受災現場視頻資料。
重型市級救援隊配備的高科技偵察通訊設備。
重型市級救援隊配備的破拆工具輕便易攜,威力強大。
演練中,救援人員利用便攜式裝備在廢墟中救人。
抽排水裝備。
文/本報記者 殷磊 通訊員 蔡欣欣 圖/本報記者 黃曉珍
今日是“5·12”防災減災日。記者從市地震局了解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我市正完善實施“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預案體系,健全市區地震應急救援工作管理組織體系,形成“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協調聯動、社會廣泛參與、防范嚴密到位、處置快捷高效”的地震應急救援管理工作機制,建設地震應急指揮平臺和應急救援保障體系,全面增強應急救援能力,普遍提升公眾地震安全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顯著提高應對災害性地震的能力。
新增40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
記者昨日從市地震局了解到,在“5·12”防災減災日到來前夕,我市又新建成40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加上2011年建成的第一批地震應急避難場所,目前島內外已經建成了82處這樣的場所,實現了無縫覆蓋全市。一旦地震災害來臨,廈門可以妥善安置受災群眾,為他們提供基本的生活、醫療等保障。
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是大震發生后臨時安置受災群眾的場所。它的建設,是利用現有的公共資源,配套完善相關的應急設施,達到提供基本生活、醫療等保障的要求,從而起到迅速安置災民的作用。2011年,我市把建設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列為為民辦實事項目的重要內容,全面建成42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這些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利用了規模較大的公園、廣場、綠地、學校等空曠處進行建設,能夠在一段時間內,向住所遭到地震破壞的受災群眾提供基本的生活、醫療等保障,起到迅速安置災民的作用。
去年,我市著手在各區的中小學校新建40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其中,思明區和湖里區各8處,島外四個區各6處。目前這些場所已經建設完成,進入驗收階段。
市地震局的專家介紹,每個避難場所都配套建設了應急棚宿區、應急醫療救助站、應急供水系統、應急供電系統、應急簡易廁所、應急垃圾儲運設施、應急通道、應急標志等設施。應急避難場所的供水、供電系統都是獨立的,可以保證大震到來時,即便全市的供電、供水系統受到破壞,也能夠為災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9支應急救援隊守護美麗廈門
地震應急救援隊伍建設是增強地震應急能力的重要內容。大震到來時,一支支快速奔赴災區的應急救援隊伍,就是受災群眾的救星。去年,依托15個應急救援聯動單位,我市配備完善地震災害緊急救援裝備,建立了兩支重型市級救援隊、1支中型市級救援隊、6支輕型區級救援隊,與社會應急救援隊伍共同形成了功能互補、分工協作的應急救援力量,為“美麗廈門”織就了一張堅實的保護網。這些應急救援隊伍不僅能保護廈門本地,還具備較高的遠程馳援能力,已經在異地大地震救援中通過了實戰檢驗,得到了上級的充分肯定。
依托市公安消防支隊和武警水電第六支隊,建立了兩支重型市級救援隊,依托廈門武警支隊建立了1支中型市級救援隊,依托各區消防大隊建立了6支輕型區級救援隊,增強了我市的地震應急救援能力。同時從我市地震應急工作的實際出發,并根據各部隊的技術特點,結合各部隊現有裝備,進行救援功能的分配和配備完善緊急救援裝備。
兩支重型市級救援隊不僅配備了無人偵察機、雷達生命探測儀、蛇眼生命探測儀、紅外生命探測儀、液壓頂桿、液壓泵、液壓剪、起重氣墊等高科技搜救設備,更擁有指揮車、通信保障車、電源車、運輸車、淋浴車、宿營車、餐車、馬基路斯搶險車、自卸集裝箱式搶險救援器材保障車等后勤保障設施設備,可以應對各種復雜的災情,當破壞性地震到來時,能夠做到“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兩支重型救援隊的職責也各有側重,武警水電第六支隊的救援隊側重于道路搶通、電力搶修以及次生災害的處置能力建設,消防支隊則側重于處理現場災情和人員搜救。
創新應急救援演練模式
地震應急救援演練是提高地震應急救援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市地震局針對破化性地震發生后應急救援的性質和重點工作,結合市區地震部門的工作職責和要求,創新性地提出了現場應急救援演練、桌面演練、應急聯動演練相結合的“521演練模式”。
“521演練模式”指的是應急救援聯動演練(貼近實戰)、桌面演練、現場應急救援演練次數,按5:2:1的比例開展。這種演練模式能夠提升地震應急救援演練的實戰性,明確應急救援不同階段各相關部門的職責和工作,形成規范,使應急救援工作更加科學、高效、有序。這種演練模式已經在廈門有感地震發生后接受了實戰檢驗。
全市82處地震應急避難場所一覽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廈門國際石材展覽會開幕2025-03-1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