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祥,天津人,已退休。去年,阿祥和朋友結伴到廈門旅游。早已耳聞廈門八市之名的他決定到市場里逛逛,一來體驗下廈門人的生活,二來嘗嘗廈門最地道的美食。
“手撕雞怎么賣?”在一個賣手撕雞的攤位上,阿祥讓攤位上的小伙幫忙挑了一只。一開始,雙方和氣相待。小伙子把整只雞過秤后切掉了雞屁股。對此,阿祥十分不解:“為什么要把雞屁股丟掉?”“廈門都這樣,雞屁股不吃的。”“既然要丟掉,為什么不先切掉再稱?為什么不問問我要不要?”阿祥繼續追問。小伙子被問得有點煩,一直以“廈門就這樣”回應。后來,小伙子撂下一句“愛買不買,不買拉倒”,態度極不友善。因為不滿小伙子的態度,阿祥提出不買了,要退錢。被激怒的小伙子堅決不同意退錢,兩人的矛盾從言語之爭上升到了肢體沖突,小伙子舉起了攤位上的塑料椅欲砸向他。
吳小漢、許永和、莊森鎮等聞訊而來,正巧看到小伙子將塑料椅舉過頭頂,幾人趕緊阻止了他。為解決爭端,他們將阿祥請到了八市調委會調解室,并叫上了攤位老板。
調解室里,調解員一再向老人解釋兩地飲食習慣的差異。而調解室外,調解員攔下了攤位老板。“如果真把老人打傷了,你們得賣多少手撕雞才能賠醫藥費?對方要是把這事放到網上、叫來媒體,你們不是給自己惹事嗎?”聽了調解員的話,老板連連點頭,當場退錢并道歉,一場糾紛得以及時化解。阿祥沒想到,一開始蠻橫、強硬的商戶竟然會作出如此轉變。對于調解員的幫助,阿祥直言感謝。
以情感人
吳小漢除了是開禾市場人民調解委員會(八市調委會)主任,他也是八市里的商戶,從事海鮮生意已經二三十年。去年年底調委會成立時,經商戶們推選,他當上了市場調委會主任。
對于市場里的大小事,吳小漢了如指掌。“整個市場有212家商戶,其中一家最近不做了,老板回家帶孫子了。”就連商戶家的事,吳小漢都能說出一二。
這些除了時間的積累,還有他們調委會調解員每日4遍的市場巡邏。和攤販們站著聊聊天、談談生意、抽根煙,市場里來回800米的路,他們一來回能走上一個小時。也正是如此,一旦起了糾紛,商戶們總會聽這位老熟人說上幾句。
“市場有它的特殊性,這里的人文化水平普遍較低,真說起法來,能懂的不多。”吳小漢說,但八市是個講情的地方,在遵紀守法的前提下,以情感人更容易化解糾紛。除了在事發現場進行調解,調委會還經常動用各種人脈,為各方之間搭建溝通橋梁。
“在這兒的都是生意人,無非就是求個財。”和氣生財是吳小漢常常掛在嘴邊的話。“有這爭吵、打架的工夫,還不如回去多做點生意,賺點錢。”他樸實的話總是能一語點醒當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