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雨連綿,廈門已經半個月沒有晴天了。市民陸小姐出現了白天犯困頭昏、夜晚睡眠質量不高的癥狀,總覺得全身皮膚黏黏糊糊的。是春困,還是感冒,或是陰雨天影響了內分泌?其實,陸小姐這是典型的濕氣重癥狀。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困倦、身體四肢沉重、沒有食欲、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
濕氣帶給身體哪些不適
數千年前,中醫就提到氣候環境變化對身體產生的影響。傳統醫學認為,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中,濕邪是最可怕的。因為濕氣黏滯重濁,易滲透難祛除,阻礙氣血運行。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黃獻鐘副主任醫師表示,濕氣在人體的哪個部位都能作祟,表現的癥狀一般具有沉重的特點。濕氣到頭部,則頭部昏沉不清醒;到皮膚則皮膚黏膩;如果停留在經絡關節,則關節酸痛;停滯在胃腸,則會引起肚子飽脹、不想吃飯,拉肚子;停于下焦則引發尿頻。
這些食物可以祛濕
吃什么是祛濕最重要的一環。黃獻鐘副主任醫師建議常吃這些祛濕食物,能讓你輕松除去身體濁重濕氣,重新恢復神清氣爽。
香椿、茼蒿、萵苣等香味蔬菜能夠芳香辟濁,疏表化濕。“地球人都知道”的祛濕好物薏米、赤小豆,煮湯或用豆漿機打成糊都可;茯苓、淮山、蓮子和芡實(或薏仁),制成的四神湯清火利尿,也能起到健脾化濕的作用。黃瓜、西瓜等瓜類生津利尿,可以排出多余水分;白茅根煮水也能幫助濕邪排出體外。
祛濕法寶挨個數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于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黃獻鐘副主任醫師告訴導報記者,要真正祛除體內濕氣,得從改善生活習慣下手,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應注意。
衣:涉水、淋雨、出汗后應及時將身體擦干并換下汗濕的衣服。不要穿潮濕未干的衣服、蓋潮濕的被子,還可以避免引起皮膚病。
食:腸胃系統攸關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甜食等對腸胃不利,都應忌口。滋陰意味著為身體補水,與祛濕相悖,麥冬、石斛等滋陰的食物就不要吃了。
住:日常生活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下雨天減少外出。經常給房間通風,開空調機除濕保持室內空氣干燥。除了除濕的功能之外,還可以防止潮濕環境下病菌滋生,危害健康。
行:運動有利于氣血運行,加速濕氣排出體外。運動流汗能夠幫助水分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