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廈門天氣“炎值”持續爆表,各大醫院中風患者都明顯增加,有的門診接診量同比上月增加了一倍,中暑的也多了起來。醫生提醒,該注意防暑降溫啦,要避免高溫作業或過度勞累。
【案例】
頭暈一直忍著,暈倒了被診斷小中風
一到夏天,57歲的田先生就容易犯頭暈,天氣稍熱連門都不敢出。這都是高血壓惹的,他已有近十年的病史了。
前天,田先生剛出門就頭暈,但他一直忍著。下午上班時,他暈倒在辦公室,同事趕緊把他送到醫院,醫生診斷為小中風。
72歲的劉阿婆也是患了多年高血壓,平時買菜做飯行動自如,還經常出門去鍛煉。上周,她突然感覺左腳沒力氣,到醫院做了頭顱CT檢查,竟然是缺血性腦卒中。
中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莊曉榮說,很多高血壓患者容易多發腦出血,得到有效搶救出院后就大意了,往往半年后又再次發生,后果很嚴重。中風的死亡率極高,大部分患者會有癱瘓、失語、肢體麻木、失明等嚴重后遺癥。
【原因】
血流加快出汗多,突然頭痛頭暈別大意
中風的原因很多,除了血脂代謝異常、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人們熟知的因素,緊張的工作和炎熱天氣也會誘發中風。
有些中風癥狀可能持續幾分鐘到1小時就完全消失了,遇到這種情況千萬不要抱僥幸心理,這往往是中風的前兆。
為什么炎熱會引發中風呢?莊曉榮說,腦血管就像水管,也會“生銹”。“銹”了的血管變窄,掉下來的“銹斑”則會引起堵塞,造成腦部供血不足。天氣炎熱,血流加快,血管更容易堵塞或破裂,引發中風。
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安基說,夏季出汗多,血容量下降,血液粘稠、循環減慢,更容易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還有的市民習慣把空調溫度開很低,室內外溫差太大,也容易引起不適應。
怎樣判斷是否發生中風呢?要注意以下5種情況:一側面部或肢體突然麻木或無力;突發的視力模糊或失明,尤其是單側;失語,說話或理解語言困難;突然發生原因不明的嚴重頭痛;不明原因的頭暈、走路不穩或突然跌倒。
出現以上任意一種癥狀,都應盡量在6小時內到醫院求診,以贏得治療時間。
【醫囑】
打點滴“沖血管”是誤區
有不少患高血壓、高血脂的老人喜歡去醫院打點滴,他們相信“沖沖”血管能預防中風。
中山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鄭維紅提醒,打點滴最多只是“安慰”,其實沒有任何預防作用,是典型的誤區,而且盲目輸液還會損傷健康。真正需要打點滴是用于治療,中風后通過靜脈或動脈溶栓可打通血管,挽救缺血缺氧的腦組織,最大限度地降低中風的死亡率和致殘率。
超過30℃少運動,不要擅自停藥
第一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潘滿冬說,最近氣溫較高,中暑患者比較多,多是戶外在作業時出現頭暈、乏力等癥狀。
他說,在烈日下暴曬或高溫環境下持續從事重體力勞動,容易發生中暑。高溫會導致體溫調節功能紊亂,出現大汗、口渴、乏力、頭暈、胸悶等癥狀,這屬于先兆中暑,轉到陰涼處休息并補充水分后,可很快得到緩解。
除高溫作業外,運動也是引發中暑的常見因素。高溫下身體會覺得不舒服,導致體溫調節功能紊亂。對于老人和孩子,更要提高警惕。運動時,應盡量避免高溫,選擇一些涼爽的地點及時段進行,不要進行劇烈運動。一般氣溫超過30℃、濕度超過60%時,就要盡量減少劇烈運動,避免發生中暑。
有的高血壓患者夏天血壓較低,擅自改變藥量甚至停藥,這也是危險行為。
林安基提醒市民,無論是否有心腦血管疾病,都應注意防暑降溫,保持規律作息,避免高溫下長期工作。室內的空調溫度,最好不要低于26℃,給身體一個適應的過程。
“超級中暑癥” 空巢老人要小心
●超級中暑癥
癥狀 高熱、多汗、嘔吐、血壓低、心跳快
措施 移到陰涼處,寬松衣物、物理降溫,補充水分
資料圖
一旦中暑后體溫超過39℃,伴有持續出汗、嘔吐、血壓下降、心率160次至180次,甚至昏迷、痙攣等癥狀,就可能是患上被稱為“超級中暑癥”的熱射病了。
熱射病、熱痙攣和熱衰竭都屬于重癥中暑,嚴重時會發生橫紋肌溶解、急性肝腎衰竭等多臟器功能損傷,甚至致死。我市也曾有過“熱死人”的病例,平時健康的中青年人,在高溫、高濕、無風的環境下進行重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后引發熱射病,搶救無效死亡。
如今,熱射病減少,但每年仍有發生。如果身邊有人重癥中暑,要立即把患者轉移到陰涼處,解開衣服,采取物理降溫如風扇、空調送風,或溫水、酒精擦浴,一小時內將患者體溫降到38.5℃以下,并及時補充鹽水或含電解質的飲料。如果降溫效果差或患者昏迷不醒,要立即送醫。
熱射病的高危人群是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據統計,截至去年我市60歲以上人口28.04萬,占戶籍人口總數的13.78%(其中65歲及以上占9.14%)。潘滿冬說,老人汗腺功能下降,代償能力較弱,且多伴有基礎疾病,加上身體感覺遲鈍,察覺異樣時往往已十分危險。
不少老人獨自生活在通風差的老房子,喜歡穿長袖長褲,家里沒裝或舍不得開空調,習慣“搖扇子過夏天”,或抱著“夏天多出汗好”的觀念,由于身邊無人照料,中暑發生時往往來不及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