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自古就是閩南民間非常重要的節日,一些地方至今流傳著“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習俗。端午節,閩南人家家都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或制成花環、佩飾,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這種習俗的形成與氣候的變化息息相關:端午過后,梅雨漸止,酷熱降臨,蚊蟲肆虐,瘴疫之氣蒸騰,正是用艾草、菖蒲驅蚊除疫的時節。
抓鴨子是廈門地區獨特的過端午民俗。(資料圖)
廈門一帶過端午節,也跟其他地區一樣要吃粽子、劃龍舟,但也有獨具特色的內容,如民間傳統競技活動“抓鴨子”。抓鴨子的競技場設在水面上,參加者要走過一根涂滿滑油的圓木柱去打開一只盛鴨子的木箱,然后再跳進水里去抓掉下去的鴨子,場面火爆,氣氛熱烈,具有濃郁的閩南風情。端午節前后往往仍在梅雨季節,一些地方家家戶戶要煎粿做粽,俗稱“補天”,祈求老天不再下雨。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蕨類植物展現從數億年前 “穿越”而來的盎2025-03-14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