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屋夜起火 燒了4小車》后續:
流浪者臨時搭蓋的棚屋著火,燒毀了幾輛小車。所幸,居住在棚屋里的幾名流浪者及時逃出,沒有人員傷亡。前日零點,這起事故發生在富興大廈附近。
6月23日晚,白鷺洲公園,兩名流浪漢在橋下睡覺。
廈門大生里,一名流浪漢在路邊睡覺。
城市給予流浪者們空間,卻給不了他們一個家。炎熱的夏日,地板是他們的涼床,微風是他們的風扇,流浪者的生存環境、安全狀況令人擔憂。同時,因流浪者產生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也給相關部門帶來管理難題。
那么,廈門這些流浪者從何而來,聚集在何處?他們生存狀態如何?為何一些流浪者不愿到救助站接受救助?昨日,晨報記者兵分多路走近這些流浪者,了解他們的故事。
A
在廈流浪者知多少?
上半年已救助1700多名
廈門有多少流浪者?記者昨日從廈門市救助管理站了解到,今年截至目前,主動或經勸導來到市救助站接受救助的流浪者有1700多人,而去年下半年到市救助站接受救助的流浪者人數也有約1700人,數量基本持平。不過,仍有一部分流浪者在外流浪,所以,廈門流浪者到底有多少,這一數字難以統計。
“廈門的流浪者冬天多夏天少。冬天,一些北方的流浪者會來廈門避寒。總體來說,近年來,在外的流浪者數量逐年減少。一是因為救助站經常外出勸導流浪者入站接受救助;二是因為流出地產業經濟情況變好,工作機會增多,流浪者無需辛苦外出打工;三是流出地的民政部門,會對當地長期在外的流浪者進行妥善安置。”市救助站工作人員說。
還有一類人并非真正的流浪者,而是來廈務工人員,他們因錢包、身份證丟失,聯系不上家人,無法回家。“這類流浪人員經勸導后大多愿意住進救助站,并在救助站幫助下返鄉。”救助站工作人員說。
B
他們生存狀態如何?
收入不穩定 多居無定所
在廈流浪者的生存狀況如何?市救助站工作人員介紹,廈門的流浪者多來自四川、貴州等地,在廈大多以拾荒、打零工度日。由于他們收入不高、來源不穩定,所以大多居無定所,喜歡聚居在火車站、白鷺洲、鷺江道、環島路、筼筜湖等處的地下通道、廢棄房屋、街心公園等地方。
前晚,記者隨市救助站工作人員上街勸導流浪者。在白鷺洲附近一處地下通道,兩名流浪者席地而眠,身邊還放著衣服、背包等生活用品。
“走吧,和我們回救助站吧!”救助站工作人員上前勸導,但兩名流浪者都拒絕了。
在交談中記者了解到,這兩名流浪者中一人姓李,來自河北,另一人姓周,來自湖南。兩人都是來廈門打零工的,他們中的一個已經在廈門待了十多年。因為工作不穩定,時有時無,他們沒有足夠的錢去租房子,于是在街頭流浪。
那么,他們為何拒絕去救助站?“我在火車站打工,救助站離工作地方太遠,不方便。”小周說。
救助站工作人員又勸兩人去救助站洗澡,但仍遭拒。“我們在河里洗澡就行了,外出打工,沒那么多講究。”
在大生里附近一處花壇邊,一名老人頭枕著棉被、軍大衣卷成的枕頭休息。救助站工作人員多次上前勸導,老人仍不愿去救助站,他說:“我過兩天就回家了。”
C
為何不愿接受救助?
擔心沒自由 不愿受束縛
救助站提供住宿,還免費提供飯菜,為何許多流浪者卻不愿意接受救助?在走訪中記者發現,不少流浪者覺得,住在救助站里不僅受拘束,沒自由,還可能會耽誤他們賺錢。
“流浪者中有一些是拾荒者,他們每天在外撿廢品換錢,而救助站內不能存放廢品,所以他們不愿意來。”市救助站工作人員說,在廈門打零工的流浪者大多工作不穩定,時常東奔西走,他們喜歡住在離工作地近的地方,嫌救助站離工作地太遠。“現在實行自愿入站,如果對方不愿意來救助站,我們也不能強求。”
記者還了解到,在勸導流浪者時,救助站遇到一些困難。救助站工作人員說,一些流浪者由于經常被人驅趕,看到救助站人員靠近,就會產生抵觸情緒。他們往往要與流浪者多次溝通,耐心做工作,流浪者才會慢慢接受救助。還有一些流浪者雖然住進了救助站,但由于他們長期在外流浪,養成了不好的習慣,會在救助站里抽煙、喝酒、賭博。
“我們以前與一些愛心企業合作,為流浪人員提供工作,但有一大部分流浪人員就業后會因種種原因借故辭職,有的甚至不辭而別。慢慢地,這些企業就不愿意招收流浪人員了。”市救助站工作人員說。
D
他們帶來哪些問題?
可能留下消防衛生隱患
記者了解到,無論是主動流浪還是被迫流浪,流浪者們的居住環境都不樂觀,由此也造成了一系列社會管理問題。
前日著火的棚屋就是在廈流浪者聚居的典型場所:這些棚子很簡陋,往往是架上幾塊木板,鋪上一塊雨布,從周邊拉一根電線,人就住進去了。沒有任何防火措施,一旦著火,不僅會危及流浪者自身的安全,也可能會波及周邊的住戶。
相關媒體也曾報道,今年1月,五緣灣濕地公園3次起火,公園工作人員稱,經常看到流浪者在公園內活動,有人曾看到流浪者點火燒東西。
此外,流浪者自身的健康也沒保障。由于流浪者生活的衛生環境差,飲食不規律,加之一些流浪者喜歡喝酒御寒,長此以往,身體就會出現問題。暫居在火車站附近的流浪者老萬,就在流浪過程中患了肺病,而沒有及時治療。幾年前,救助站工作人員在對其進行勸導時,老萬突然發病。救助站立刻將他送到醫院治療,可是治好病沒多久,老萬又離開救助站。
救助站工作人員說,每年他們都會送一些患病的流浪者入院治療,但許多流浪者病好后再次流浪,又可能再次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