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幻電影中的“人工智能”到生產車間里的“機械手臂”,“機器人”對大眾而言早已不再陌生。
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當中提出了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重點發展包括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在內的10大領域,用以加快推進我國制造業升級。如今,可以極大解放、發展生產力的機器人作為制造業先進方向的杰出代表,已經站在了“風口”上。
路達生產線今后將引進更多機器人及自動化設備。
昨天上午,一個旨在提升工業制造企業自動化水平和機器人應用技術的研發平臺在集美揭牌。作為集美區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具體舉措,這個“機器人及數控技術應用研發平臺”在集美區的積極推動下成立,由落戶集美的亞洲最大衛浴五金專業制造商的路達(廈門)工業有限公司,聯手國內機器人專業的領軍企業——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與生產機器人應用系統的知名企業——廈門思爾特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共同打造。
具體來說,這個應用研發平臺將以路達為平臺應用載體,由ABB提供機器人本體及核心軟件支持,思爾特提供配套集成,通過三方合作,優勢互補,聯合研發,突破機器人在五金行業大規模生產應用中的產品、工藝、設備、編程四大要素的高效協同技術難題和經濟效益指標,推動機器人在五金制品行業中的廣泛應用。
該研發平臺作為集美首個自動化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創新平臺,將為集美區加快制造業的自動化技術普及與應用,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深度合作,助力集美、廈門制造企業的轉型升級起到“帶頭示范”效應。
解決技術難題
推動行業從“制造”到“智造”
據統計,路達作為亞洲最大衛浴五金專業制造商,每年銷往全球的各類高檔水龍頭產品達2500萬套以上,數字的背后,是對生產線運轉能力和工人技術的極高要求。
“路達公司參與這個研發平臺,首先是基于企業的需求。”路達總經理許傳凱介紹,路達的產品其中很大一部分銷往歐美等產品要求極高的發達國家,在招工不易、成本高的現實情況下,企業需要推進自動化替代人工,提升產值和產品品質。
當然,這個平臺更重要的作用是引領行業加快技術創新,實現從“制造”到“智造”的蛻變。此前,機器人在制造行業的應用已有不少,然而在五金制品行業中,由于大部分企業規模相對小、缺乏自主研發的能力,并且應用單位與機器人廠商、系統集成商三方缺乏聯合攻關,限制了機器人在五金制品行業中的發展,尤其在磨拋行業仍存在較多技術難點,問題比較突出。此次與ABB、思爾特等專業廠商合作,將更為順利地解決這些技術難題,為五金制品行業內有需求的企業提供集成設備及相應技術服務。
鼓勵 “機器換人”
加快培育“4+1”產業體系
事實上,成立于2004年的廈門思爾特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也落戶在集美,10年時間,公司累計制造3000多套自動化裝備,現在已經是國內智能制造領先企業,幫助很多企業實現“機器換人”。
鼓勵“機器換人”,正是制造企業“扎堆”的集美區謀求轉型發展的科技手段和引導方向。今年5月,集美區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企業穩定增長措施的通知》,對2015年獲得市經濟和信息化局“機器換人”專項補助的集美區企業,區政府給予配套補助。
面對轉型發展的新常態,集美區委區政府提出并實施“美麗廈門·人文集美”發展戰略,加快培育以先進制造業、軟件信息業、商貿物流業、文化旅游業、特色產業為核心的“4+1”產業體系,尤其在先進制造業領域,集美提出將以“智能制造、品牌培育、質量提升”為核心,通過重點扶持和培育,加快工業制造模式向服務化、智能化轉變。
“集美爭取在較短時間內,全力打造一批有實力、帶動性強的骨干企業。”集美區區長黃曉舟透露,《集美落實“中國制造”2025行動計劃》也即將出臺,將進一步從政策層面上推動“智能”制造進程。
結合高校優勢
推動產學研合作和創新創業
中國機器人及自動化應用,目前正蓬勃興起,但眾多的傳統企業缺乏自動化應用人才。
昨天的揭牌儀式上,集美大學、華僑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等轄區高校代表也來到現場。作為廈門重要的文教區,集美轄內目前有14所研究機構及高等院校、十余萬高校師生,將為機器人“智造”提供大量的產業人才和創新動力。
“當前國家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高校畢業生是創業和創新的主體,可以利用這個研發平臺的技術支撐和實體支持,既鼓勵學生發展‘創客經濟’,參與機器人自動化全面推廣應用的市場開發,應用開發和售后服務,實現校企合作新突破,也為集美發展機器人及自動化應用產業提供了最重要的應用人才資源。”相關人士介紹,此次“機器人及數控技術應用研發平臺”的成立,也將對區域產學研合作起到極大帶動。
同時,路達公司方面表示,將借此平臺大力推進區域內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與高校、職業學校進行產學研的合作,給學生提供機器人自動化實踐基地,建設集美區工業機器人應用示范基地,實現政府、企業、學校三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