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跑一條船,大哥蔡秉和與三弟蔡秉賢難得在同一條船上見面
▲沒有熱水器,漁工隨便打一桶水在船上洗澡
▲在船上煮菜都很簡單,一般是一道青菜一道魚
▲漁工們在嘈雜狹窄的船艙里生活
▲天氣很熱,林志澆光著膀子在開船
閑時,蔡秉和會蹲坐在駕駛室的一角,抽根煙,看著VCD播放機播放的上世紀90年代香港電影。而言語談吐間,你絲毫感覺不出,這個看似老成的“老船長”,今年才29虛歲,卻已經出海10年。用他的話來講,船上是另一個世界,和岸上是脫節的,“不過如果熬得住,錢不是太大問題”。
臺風剛過,天未亮就駕船出海
10日凌晨4時50分,天未亮。
高崎避風塢,標號為閩龍漁60772的交通船,停靠在泊位。2樓駕駛室內,1987年出生的“船老大”蔡秉和,熟練地啟動了發動機,左手將油門操控桿一推,右手扶著方向盤,往右轉舵。“嗶……”隨著一聲汽笛聲,船緩緩地駛出了高崎避風塢,前往臺灣海峽。
這次的目的地對于蔡秉和來講再熟悉不過了,每年的這個時候,他都要開著他的船,來到廈門西南方向不到100海里靠近澎湖列島那片被稱為“沙層”的海域,找在那邊捕魚的漁船收漁獲。
這已經是蔡秉和這個月第二次前往。受臺風“蘇迪羅”影響,他休息了幾天,這幾天每天數千元的漁工工錢需要他去支付。這次,他帶著對豐收的憧憬,繼續走上這條他熟悉的航線。
一家三兄弟,均過上討海生活
蔡秉和說,家鄉浯嶼島至少有7成鄉親討海賺錢。自己不知道祖上從何時開始捕魚,不過他們三兄弟,都走上了這條路。
二弟蔡秉宜就在自己的船上。每靠上漁船,蔡秉宜都會第一個沖上前,從漁船上接過一箱箱的漁獲,遞到自家船上。三弟蔡秉賢,經營著一條漁船,就在這片海域不遠處捕魚。當蔡秉和的船靠上三弟的漁船時,這就是漁家三兄弟的相聚。
在其他船老大眼里,蔡家三兄弟日子過得富庶,討海賺到的錢平分,每人都在浯嶼島上蓋了棟大房子。大海,讓蔡家富了起來。
在海上,蔡秉和時常會想家,想老婆和孩子。孩子今年已滿5歲,他說,他不知道自己還會開多久的船,但他不會再讓孩子下海。“雖然討海熬得住的話,錢不是太大問題,但討海不易,還是岸上的生活平穩安逸。”
天氣熱,一天喝19瓶礦泉水仍沒尿
“船上是另一個世界,和岸上是脫節的。”蔡秉和告訴導報記者,討海生活枯燥無味,危險又辛苦。
在漁船上,吃喝拉撒都是一起。在不到20平方米的船員艙里,住著12名漁工。每名漁工,都有自己的一個艙位,只有到了夜里,每個人進入自己的艙位,關上木板,才有屬于自己的一平米空間。
1米80的漢子,睡在1米80的艙位中。耳邊是發動機的轟鳴聲,以及駕駛室無線電里時不時傳來的信號聲。靠上漁船時,合作社采購員林志澆才從艙位中迅速起身,要么站在駕駛室外指揮漁工干活,要么跳到另外一條船上幫忙扛魚、收貨。
林志澆說,最高紀錄他一個白天喝了19瓶礦泉水,每瓶一口直接干掉,可是仍然沒有撒尿。“汗一直在流,哪里還有尿。”
他說,如果以后浯嶼島開發旅游,自己就不出海了,開海濱浴場,躺著都能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