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前點點鼠標、敲敲鍵盤,然后就可以在家里等藥上門了,隨著醫藥電商異軍突起,網上購藥已成為市民買藥新渠道。
然而,這無疑動了實體藥店的“奶酪”。在日前舉行的兩岸“互聯網+醫藥”高峰論壇上,業界大咖熱烈討論實體藥店的應對之道。
買藥全憑網絡口碑 醫藥電商快速爆發
電商新聞報道,2010年,我國醫藥B2C市場規模僅1億元左右,2013年已達46億元,預計接下來兩年內還將至少翻三番。
記者注意到,遇到健康問題,“80后”、“90后”第一時間求助的對象往往是網絡。
“孩子是不是得濕疹了?我去網上查查。”昨天一早起來,看到女兒臉上起了紅色的疹子,新媽媽陳女士第一時間拿起手機,到網上論壇搜索、查詢。
“我在網上買一堆早孕測試筆,自己在家就可以測了。”準媽媽溫女士說,很多準媽媽都這么做,甚至在網上推薦測得比較準的品牌。
業內人士也注意到,互聯網的發展,使人們就醫問藥的方式發生改變。太安堂集團電商中心副總監、廣東康愛多連鎖藥店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彥輝說,以往人們生病往往上醫院找醫生,具體吃什么藥、該注意什么,會讓醫生或藥店導購推薦,買藥的地點不是在醫院就是藥店。
“現在,有些人則會先通過網絡進行病癥查詢,然后在網上查詢醫院醫生信息;如果自己買藥,則通過網絡醫生問答、網友推薦或病癥查詢推薦,買藥也會選擇網絡藥店。” 陳彥輝說。
數據顯示,近幾年,醫藥B2C(商家到消費者)市場快速爆發。2010年,我國醫藥B2C市場規模僅1億元左右,2013年已達46億元。業內預計,接下來的兩年內,我國醫藥B2C市場規模還將至少翻三番。而在醫藥電商中,天貓和京東占據近80%的市場份額,從2014年中國醫藥B2C的渠道分布看,天貓醫藥館、自主官網、京東醫藥館是三大主渠道。
零售藥店數量下滑 福建上半年關44家
電商來勢洶洶,基層醫院取消藥品加成也在吸引客戶回流,國內實體藥店體量或將繼續減少。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31日,全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系統共計核發《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442個。其中,僅2014年就新批了166個。
相比之下,零售藥店卻關店成風,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各地頻現關店潮。CFDA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陶劍虹說,今年上半年(截至7月10日),根據21個省市自治區的食藥監部門關于注銷零售藥店《藥品經營許可證》的公告,各地關店注銷數量達到1108家。其中,福建注銷44家。
據了解,在公布注銷的零售藥店中,主要注銷原因是《藥品經營許可證》到期后,藥店未進行更換,此外,藥店主動申請注銷、新版GSP認證未通過、嚴重失信、嚴重違規等也是注銷原因。
按照新規,2015年12月31日前,所有藥品經營企業無論其兩證是否到期,必須達到新修訂藥品GSP的要求。新版GSP認證中除對藥品儲存、運輸條件有嚴格要求外,實體藥店還必須配備藥學專業人員輔導患者用藥以及投資改造門店以適應新規等門檻。
陶劍虹預測,電商來勢洶洶,基層醫院取消藥品加成也在吸引客流回流,國內實體藥店體量或將繼續減少。
廈門企業聯手臺企 積極試水跨境電商
有的藥店掀起“指尖營銷”,有的聯手臺灣業界,有的打造醫藥大健康數字營銷及電商孵化平臺。
面對醫藥電商的來勢洶洶,廈門部分實體藥店也在苦尋應對良策。
記者了解到,廈門有藥店掀起“指尖營銷”,如“健康85醫藥連鎖”去年曾以關注微信號,送贈品的方式,吸納不少廈門“粉絲”,該連鎖店借助公眾微信號,常常發布保健養生知識,有時也公布優惠活動,甚至有送貨上門服務。
還有本土連鎖藥店聯手臺灣業界,借助自貿試驗區跨境電商等政策銷售新產品。本月14日,鷺燕(福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就與臺灣明通制藥股份公司等共同發起成立“兩岸醫藥貿易中心”。該貿易中心以代理臺灣醫療器械、中成藥等為主營業務,通過“鷺燕”自有渠道、分銷網絡、跨境電商等營銷方式,將臺灣的健康產品引進大陸。
“我看好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快速通關及跨境電商等相關政策的便利性。”鷺燕(福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朱明國說,該中心設立在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以合資企業形式注冊成立,注冊資本3000萬元。
未來,廈門本土藥店“觸電”也更方便。在兩岸“互聯網+醫藥”高峰論壇上,李時珍醫藥集團、中國藥促會福建分會和桑迪·六力營銷咨詢公司正式簽約,打造中國首個“醫藥大健康數字營銷及電商孵化平臺”對接項目。廈門成為該平臺在中國的首個孵化基地。
桑迪·六力營銷咨詢公司首席咨詢官張繼明說,互聯網勢必對實體藥店造成重大影響,該平臺將致力于為缺乏數字營銷經驗和電子商務運營人才的醫藥企業提供線上外包服務。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