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80后”還在糾結嫁不嫁的時候,“90后”中的不少人已開始走進了婚姻殿堂。 本報記者從思明區婚育登記服務中心和湖里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獨家獲取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90后”新人占島內登記結婚總人數近2成,占比已是去年同期的近2倍。
值得一提的是,思明區登記結婚人數占本市結婚總人數的近一半,而湖里區登記結婚的人也不在少數——將這兩個區作為樣本進行統計分析,頗具代表性。
記者通過進一步走訪多家婚慶公司和酒店發現,隨著“90后”加入結婚大軍之中,婚禮特色也悄然發生改變。
【分析】
“90后”男生陸續進入晚婚年齡
“90后”成結婚“生力軍”
綜合思明湖里兩區數據,今年前8個月,共有17088位新人登記結婚,其中“90后”有3203位;而去年前8個月登記的17066位新人中,90后僅1719位。也就是說,在結婚總人數與去年基本持平的情況下,今年登記結婚的“90后”比去年多出了1484位——按照百分比計算,今年“90后”新人占比18.74%,幾乎是去年同期10.07%的2倍。
一個有意思的數據對比是:以思明區為例,即使是今年“90后”占比最小的月份(4月,14.04%)也比去年占比最高的月份(6月,11.75%)高出了2.29個百分點。以上這些數據意味著,“90后”正以迅猛之勢成為結婚大軍中的“生力軍”。
1995年妹子正好到適婚年齡
記者在統計數據的過程中發現,“90后”新人中,有部分是剛進入適婚年齡的1995年女性。
我國《婚姻法》規定,結婚年齡男方不得早于22周歲,女方不得早于20周歲——1995年生人的女性,正好到了適婚年齡。
現行計劃生育政策鼓勵晚婚,男年滿25周歲、女年滿23周歲的初婚為晚婚。“90后”的男性正陸續進入晚婚年齡,而第一波“90后”女性早在2年前就屬于晚婚了。
“90后”女愛嫁“80后”男
在數據統計過程中,記者發現,雖然有部分“90后”和“90后”登記結婚,但相比而言,更多的還是“90后”女性搭配“80后”男性。當“80后”女性還在糾結嫁不嫁的時候,“90后”女性在時光的追趕下,已經做出了選擇。
“90后”結婚不熱衷5·20
記者發現,在有個“5·20”的5月,思明區登記結婚的總人數高達1948位,但“90后”才316位,占比16.22%,僅排在前8個月的第6位,去年也才排在第5位——“90后”看來并非那么熱衷這些熱門時段。
農歷七月也不介意
與此形成對比,是農歷七月,即“鬼月”登記結婚的“90后”并不在少數。上周,記者在思明區婚育登記服務中心看到,當天登記結婚的僅有70多對,但“90后”就占了很大一部分。負責人陳先生介紹說:“現在的‘90后’沒有那么多忌諱,只要覺得兩個人合得來就跑來登記,哪里會忌諱在不在鬼月。”
這組對比似乎也說明,“90后”結婚的人群,并不是“隨大流”,而是有著自己的選擇和判斷。
【延伸】
年輕人的婚禮是啥樣的?
●追求個性:辦白色婚禮、燒烤婚禮、旅行結婚
●重視預算:婚禮有從大到小的趨勢,花費幾十萬元的比較少
燒烤婚禮、吃貨婚禮、Hello Kitty婚禮、沒有親朋好友的旅行結婚……某婚慶公司總監策劃師李懷安說,“現在的年輕人更注重感情交流與文化內涵,外在的禮俗比較不那么看中了。”他告訴記者,閩南婚禮忌白色,但他們即將為一對新人舉辦白色婚禮,白色鮮花、白色婚紗、白色桌椅……各種布置都以白色為主。
在追求婚禮個性的同時,“90后”更加看重自身的經濟承受能力,婚禮有從“大”到“小”的趨勢,操辦更加簡單,花費也相對較少。
某婚慶公司策劃吳曉娜告訴記者,現在結婚的小年輕比較多,不少是大學剛畢業就結婚的,大都會把預算作為主要衡量標準,“比如,最低價9999元,價位通常都控制在3萬元到5萬元。幾十萬元的私人定制比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