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至2日,環保部國家生態市考核驗收組對我市創建國家生態市工作開展考核驗收,考核驗收組通過現場考察、資料核查、聽取匯報等形式,重點檢查國家生態市技術評估時提出問題的整改情況,全面考核驗收我市創建工作。昨天上午,我市順利通過國家生態市考核驗收,成為福建省首個、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二個通過驗收的城市。
廈門筼筜湖棲息著大量的白鷺,展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景象。(本組圖/本報記者 姚凡 攝)
環島路白城海濱景致。
考核驗收組對我市生態市創建充分肯定
連日來,國家生態市考核驗收組分成四組對我市進行考核驗收,資料審核組現場審核了141盒檔案資料,內容包括國家生態市的5個基本條件、18項建設指標以及技術評估提出的生態環境保護整改意見和工作建議;現場核查組對我市城鄉環境基礎設施、生態多樣性保護、傳統生態文化、流域綜合整治、海洋生態修復、工業污染整治等方面的21個點位進行核查指導,專家組對我市創建國家生態市的組織嚴密、措施有力、工作扎實、成效顯著等方面給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開創性工作,貴在行動、重在創新、成在堅持”、“生態文明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正如國家環保部考核驗收組組長、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常務副會長祝光耀和裴金佳市長昨天在考核驗收匯報反饋會上所言,在創建國家生態市全面達標后,廈門將以此為新起點,不斷鞏固和提升創建成果,努力朝著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新目標繼續邁進,高標準建設全國一流的生態環境,成就美麗中國的典范城市。
“廈門市始終堅持生態立市,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裴金佳在考核驗收匯報反饋會上表態發言,他說,廈門將持之以恒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步伐,優化國土空間、集約利用資源、發展綠色經濟、修復生態環境,圍繞生態空間與生態經濟、生態環境與生態生活、生態制度與生態文化三大類共23項指標進行細化落實。裴金佳說,我們將繼續努力、不斷改進,不辜負驗收組的厚望,努力把廈門建成名副其實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廈門不斷探索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體系的萌芽與成長,與廈門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習近平總書記在廈門和福建對生態文明的思索和實踐,一直以來引領著廈門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上世紀80年代,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工作期間,明確提出要“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建設優美、清潔、文明的海港風景城市。”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在廈門市調研時提出,“廈門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原來基礎也比較好,希望你們成為‘生態省’建設的排頭兵。”由此,廈門創建生態市開啟了由“綠色廈門”到“生態廈門”的建設歷程。
作為中國東南沿海特色鮮明的濱海城市,廈門經濟特區創立以來,始終堅持“生態立市、文明興市、保護優先、科學發展”的基本方針,秉承“發展與保護并重,經濟與環境雙贏”的原則,以創建國家生態市為抓手,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探索,將生態文明貫穿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之中,努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協同發展。
廈門創建國家生態市歷經13年,這也是廈門人認識、探索、自覺和踐行生態文明的13年,并一路留下了踏實的足跡。2005年-2008年中共中央編譯局與廈門市委市政府聯合開展的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重大課題,就對廈門的實踐與經驗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求是》雜志二次宣導廈門探索生態文明所形成的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模式,廈門的經驗被認為“富有創新性、反映規律性、展現系統性、具有示范性”。
近年來, 隨著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宏偉篇章的徐徐鋪開,正譜寫著新常態下生態文明建設的豐富內涵。在國家生態市創建進程中,廈門結合新形勢新任務,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努力構建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溫馨宜居的生態環境體系、和諧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規范高效的生態執法體系、創新完善的生態保障體系。“兩個百年”的發展愿景和“五個城市”定位,大海灣、大山海、大花園的城市發展戰略,使轉型發展中的廈門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攀上國家生態市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