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哥比賽失利
昨晚,在江蘇衛視《最強大腦》“人機大戰”的關鍵一局中,素有“鬼才之眼”之稱的傳奇選手王昱珩,以0:2負于人工智能,這一結果不僅令無數觀眾齊呼“不敢相信”,名人堂選手們也因此遺憾落淚,王昱珩沒能續寫自己的不敗神話。對此,他表示:“我決定回來的時候我也想過,我要想不敗,我只要不戰就可以了。但在比賽中,我可能一開始運氣太好,太樂觀了。”
盡管在這場中國電視史上首次“人機大戰”中,沒能成功守住人類尊嚴,但王昱珩的勇氣依舊打動了無數觀眾。劉國梁力挺:“他本來可以打平,但是為了人類的尊嚴,在布局上、戰略上鋌而走險,主動提高了難度。”Dr.魏認為王昱珩雖敗猶榮:“他為什么來?因為我們要他來,他為兄弟兩肋插刀,為榮譽感而來!”
王昱珩惜敗人工智能 打破“不敗紀錄”
劉國梁:他輸在選擇上,但選擇不能重來
昨晚,“人機大戰”進行到第三輪關鍵之戰,名人堂派出了“水哥”王昱珩迎戰人工智能,盡管無數觀眾對他寄予厚望,但是王昱珩屢次與正確答案失之交臂,最終惜敗人工智能。這一結果也讓不少觀眾惋惜不已:“‘水哥’竟也會有輸的一天,人類還能贏了機器嗎?”、“到現在也無法接受這個結果,‘水哥’怎么會輸”......
王昱珩的失利,也宣告了人工智能直接進入“腦王爭霸賽”。面對自己在《最強大腦》上的首次滑鐵盧,王昱珩也顯得有些失落,他表示:“其實對我而言這不是一場比賽,而是我個人的一次對話。我決定回來的時候我也想過,我要想不敗,我只要不戰就可以了。但是在當時的這種情況下,我答應了大家。這個題我做過測試,我可能一開始運氣太好,太樂觀了。所以我認為我不但可以在正確率上能戰勝人工智能,在速度上也可以拉上來。”
節目中可以看到,王昱珩寫出的所有備選答案中,包含了正確的選項,但最終抉擇時他選擇了錯誤的選項。這令網友紛紛惋惜,對此,“名人堂”主席王峰表示,這是人類共有、而機器不具有的“直覺”造成的:“我們在考試的時候也會碰到這樣的情況,碰到兩個答案不確定的時候,最后劃掉的那個答案很有可能就是正確答案。我想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因為我們人類碰到不確定的時候,靠的是我們的感覺,而機器靠的是數據,數據是最客觀的,這可能是我們人類的劣勢。”
劉國梁也對賽況進行了分析:“王昱珩的備選答案有對的,這就說明他有這個實力,王昱珩輸在了選擇上。因為機器靠數據,哪個數據高它選哪個。人卻會用主觀判斷去選擇,不管是這次比賽,還是人生,還是任何領域,人從小到大,都在一個選擇,但是選擇的時候不可能重來。”
名人堂選手為“水哥”落淚
項目導演:公平的賽制下誰輸誰贏,我們只能接受
盡管王昱珩的失利令無數觀眾失望不已,但不少粉絲仍表示會力挺“水哥”到底。雖然早前曾公開表示不會回歸《最強大腦》,但在情急之下果敢擔下重任,為了不辱使命,甚至要求主動提高難度,只為人類的尊嚴一搏,王昱珩的勇敢也讓評委們十分敬佩。劉國梁在采訪中激動地表示:“在他上場之前,人類和人工智能是一負一平,所以最后一關只能冒險取勝,所以在布局上、戰略上他選擇了鋌而走險。他本來可以打平,但是他主動提高了難度,因為他必須贏!”
Dr.魏則認為王昱珩雖敗猶榮:“他有勝負心,他想贏,他想把人工智能打得落花流水。我覺得這沒什么值得遺憾的。我們人類發揮不會像機器那樣穩定,我們是有情感、榮譽心的,所以我覺得王昱珩雖敗猶榮。”
作為中國戰隊并肩戰斗的好兄弟,“名人堂”選手們也感同身受,表現出了失落與惋惜。比賽結束后,賈立平遺憾落淚,申一帆更是著急到生病。曾兩度負責過王昱珩的參賽項目,此次再次負責第三輪“人機大戰”項目的編導,也是頗有感觸。回憶起現場的情況,他說:“水哥在上場前告訴過我,就算不能全對,但絕對保證兩題正確。因為他看水的那場比賽是我負責的,看唇印那場比賽也是我負責的,我對他有迷之信任。但最后還是輸了,我們也很難過。但是這就是賽場,公平的賽制下,誰輸誰贏,我們都必須接受,高手與高手的戰爭,其實就是心理素質的戰爭。”
人類惜敗,“人機大戰”意義何在?
科學家解讀:機器是為人類服務,人工智能將幫助警方破案
經過三輪的緊張比拼,這場中國電視史上“人機大戰”首秀,也暫時落下了帷幕。人工智能連下三局完勝人類的勢頭也讓不少觀眾產生了一些擔憂:“人工智能發展得這么迅速,是不是會有徹底取代人類的一天?”、“人工智能好像厲害得有些可怕”......對此,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博士則表示:“人機大戰,不是為了打敗人,而是讓機器去更好服務于人類。”《最強大腦》首席科學總顧問劉嘉教授也表示,每一次人機的切磋,無論輸贏都有重大的意義。“我們讓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同臺演習,就是為了讓我們觀眾了解一下,人工智能究竟發展到什么樣的地步了,在未來的發展中,人和機器如何來共同進化,如何讓機器更好地幫助人類。”
作為在人工智能研發行業中頂尖的技術人員,吳恩達博士就“人機大戰”所具有的社會意義給出了進一步的解釋:“對于我們這些人工智能的設計來說,參與‘人機大戰’,就是要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讓它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畢竟‘人工智能’這個詞,本身‘人工’是放在前面,‘智能’放在后面,可想而知人的因素還是最關鍵。通過每次比賽,人工智能也在內化人類的認知經驗,取得提高。而我們的目的是造福人類,就像王昱珩可以依靠人臉識別幫助警方破案一樣,我們的人工智能經過發展同樣也可以用來尋找失蹤兒童。人機共同進步,才具有更多的社會意義。”
而這種以人的腦力測試人工智能的實踐模式,已在第三輪人機大戰中實現。此前,王昱珩就曾憑借他的超強觀察力,通過觀看監控視頻提供破案線索,協助山東警方抓獲犯罪嫌疑人。而此次“人機大戰”的挑戰項目正是從中獲取了靈感。黑暗環境下,通過模糊的影像識別目標,這特殊的情景設置,正是為了測試人工智能技術在案件偵破方面的應用。吳恩達博士表示:“我們經常會談到人機大戰的問題,我們并不是真的想讓機器打敗人類,而是為了讓技術服務人。因為我們知道王昱珩幫山東警方破獲了一個案件,但王昱珩不可能幫所有的警察破獲案件,如果有技術的話,就不會有更多的犯罪。我們的技術不是為了跟人類競爭,而是為了幫助人類。”
雖然此次惜敗于人工智能,但“人機大戰”尚未結束。據悉,王昱珩已經正式回歸江蘇衛視《最強大腦》,并期望與人工智能再戰一局。下一場驚心動魄的人機大戰將會有多少人類強者奮勇向前,讓我們每周五晚21:10在江蘇衛視靜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