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義、有態度、有能量”,2月1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文,為江蘇衛視熱播節目《我們的挑戰》點贊,文章提到“這才是綜藝該有的樣子”。
那么,不玩套路、不靠煽情、不虐明星,綜藝節目能夠實現自然的正能量安利嗎?“所有的電視都是教育的電視,唯一的差別是它在教什么。”將傳播學之父施拉姆的話進一步解剖,《我們的挑戰》所示范的實際上是另一重深意:在完成教什么的過程里,如何領航中國主流綜藝的價值傳播,更是節目組試圖探索的方向。
本周日晚(2月19日)20:30,《我們的挑戰》將迎來“極限打工”特輯,3種普通職業的體驗故事,不僅投射出各行各業勞動者努力奮斗的平凡眾生相,同時通過敘事的卷入感,直接準確地將觀眾推向節目。
突破體驗局限 將人生百味置入真實挑戰
即將播出的第九期節目“極限打工”,6位挑戰嘉賓兩兩分組,深入到勞動第一線,借助嘉賓在真實情景下進行的挑戰和體驗,用3段打工故事,展現出普通勞動者對職業的熱愛、對生活的樂觀還有對他人的善良。
在選取任務道具的游戲中,落得倒數兩名的黃曉明與薛之謙被迫選擇面紗手套和頭戴照燈,迎著未知與忐忑前往長沙某泵站。接受并完成了安全事項的培訓后,兩人才意識到,此次的“極限打工”任務是清理地下生活污水管道。隨著黃曉明、薛之謙真正深入到地下,城市管道工人這一職業的全貌被一點一滴呈現到大眾面前。
位于地下十多米的污水溝,惡臭撲鼻,過膝的污泥讓行走變得舉步維艱。薛之謙被安排的是相對輕松一些的工作,負責清理電動泵機處形成淤堵的生活垃圾。黃曉明的任務則更為艱巨,需要用鐵鍬清理污水溝中的污泥,再將污泥裝填進小翻斗車,由吊索將載滿泥垢的小車送到地面。經過長久的堆積和發酵,地下污泥散發出的氣味不僅會讓人感到呼吸不適,作業時間過長還可能導致頭暈等不良反應。
面對臟水濺到手上、臉上及嘴巴里的情景,兩位挑戰嘉賓一開始表現出來的“難以置信”,與師傅們的欣然接受形成強烈反差:與黃曉明、薛之謙情不自禁的抗拒相比,帶領他們作業的師傅顯然對這些早已習以為常。
透過明星嘉賓這面鏡子,節目映照出這些行業代表背后真實存在的職業辛酸。坐在氣味難聞的污泥堆前,午飯吃到一半,來了緊急疏通任務,環衛管道工人二話不說放下飯盒,就要趕往清理現場。
劉燁和岳云鵬所在的四川綿竹林場,伐木工人日復一日,揮舞砍刀和木鋸,砍下成噸成噸的木材,經過險峻陡峭的山路,將砍伐下來的樹木運至山下。伐木是一件極其考驗體力與耐力的辛苦活,僅僅半天勞作,劉燁與岳云鵬兩個“大塊頭”就累得不想說話,而伐木師傅卻能在這種枯燥、重復和極度疲勞的環境里,時刻保持歡樂、向上的能量。
挑戰嘉賓的職業體驗不過是冰山一角,但節目恰恰就通過打開這一小扇窗口,得以窺探在這些行業立足的普通人及其在平凡工作中不簡單的勵志精神。盡管這些職業人看起來默默無聞,但借助明星嘉賓的真實挑戰,觀眾有機會被卷入到自己從未觸及、卻又感同身受的“視界”:管道工人也好,伐木師傅也罷,他們與大多數觀眾一樣都是普通人,但有著不一般的閃光點,彰顯出來自社會基層崗位最樸實的正能量。
扎根百姓生活 用綜藝形態發酵情感共振
“少一點套路,多一些真誠。”綜藝真人秀的招數差不多已被受眾摸透了,在綜藝節目高速生產的當下,觀眾對文藝作品的期待愈發趨于走心。在這方面,《我們的挑戰》利用角色卷入的現實需要,營造平等的語態環境,縮短觀眾月節目角色的感知距離,用綜藝形態來發酵受眾的情感共振。一方面,節目內容本身充滿趣味,且形式鮮活,能夠持續吸引觀眾;另一方面,制作的引導能夠直接、準確地將觀眾推向節目的傳播目的。
《我們的挑戰》給嘉賓們設置的挑戰之旅多樣而豐富。在春節前夕播出的“愛的快遞”特輯,剛剛獲得2月13日出版的《人民日報》海外版點贊。節目憑借3個“愛心快遞”的故事,描摹出了當代中國愛情、親情、家國情的情感群相。因此,《人民日報》海外版發文稱贊,對節目為平凡人發聲的努力表示肯定:“3份快遞,道出人間真情,書寫國家大義”。
本周日晚即將播出的“極限打工”,實際上,與“愛的快遞”這期節目一脈相承,透過普通人的視角,以小見大地表達百姓生活中的七情六欲。在6位嘉賓完成“打工”任務的過程中,節目也逐漸理清了是什么將勞動者推到這樣艱辛、不易的狀況:于堅守地下暢通的管道工,是保持城市建設正常運轉的職責所在;于深山作業的伐木工人,是現實生存造就的順勢而為;而對于那對三年未曾回過老家的漁排工人夫妻,讓他們和女兒生離的,是支撐孩子能夠正常上學讀書的為人父母的責任。
3段“打工故事”,讓觀眾充分感受到在生存壓力裹挾下,平凡人的情感故事有多么閃閃發光。相比另兩路兄弟的挑戰之旅,沙溢和阮經天體驗漁排工人的一天,乍看之下,不如管道工人與伐木師傅職業所帶來的強烈感官沖擊。然而,在福建霞浦海邊漁排打工的郭氏夫妻,卻成為本期節目結束的定格畫面。
為供養一雙女兒讀書成人,這對中年夫妻每天凌晨而出,日落而息,僅夠放置一張高低床的狹小空間,便是夫妻二人結束一天工作后的落腳之處。打撈和處理海參,這份聽起來尋常的工作,卻因市場供求的特殊性,一年365天全年無休,即使傳統春節理應闔家團員的節日,漁排工人也要投入工作。與女兒視頻通話的媽媽,沒說兩句話,眼淚就不受控制地噴薄而出,這個生活條件并不優越的家庭,不過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中國家庭的縮影,奔波在外的父母與留守家鄉的子女,其中的酸楚在打動觀眾的同時,也昭示出節目的宗旨——從百姓生活中發現平凡人的精神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