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細分的4.0時代
3.0時代,老牌音樂綜藝也陷入了收視滑坡、影響力下滑的窘境:去年,《中國新歌聲》的收視率從2015年的4.45%下跌到了2.88%。今年年初播出的《歌手》捧紅了迪瑪希和趙雷,卻同樣阻止不了收視率的下滑——上一季的平均收視率在2%以上,這一季已下滑到了1.4%左右。
怎么辦?
今年夏天,《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這兩檔網絡綜藝,開始更為重視網民的深度參與。“有嘻哈”前幾期,付費會員可以為選手一天投5票,在第8期的節目中,還首次上線了半小時的會員定制內容。《明日之子》現場直播每一場比賽,并由“星推官”和網友投票共同決定晉級者,決賽甚至把全部權利交給實時觀看節目的3980萬觀眾,讓他們遴選自己的偶像。
此外,相較于合家歡的電視音樂綜藝,這兩檔節目對于市場的細分讓人印象深刻。“有嘻哈”從創意階段的全民偶像選秀轉型為中國嘻哈樂手的專屬斗場,讓觀眾在一夜之間知道了“freestyle”、“diss”等術語,見識到了嘻哈音樂及其主張的文化和生活態度。《明日之子》則專注于為24歲以下觀眾尋找未來十年的偶像——參賽前,馬伯騫的微博粉絲數197個,目前達到了103萬;冠軍毛不易三個月微博粉絲數從101人暴增為215萬。上線4個小時,“有嘻哈”的播放量突破了1億。節目播出到第六期,播放量直沖11億大關。《明日之子》總播出量則突破了38.8億,單期最高達到了4億。兩檔節目走出了一條告別大牌歌手、嘉賓改而回歸受眾的新路。
在這個注意力經濟不斷分流的時代,早已不存在小眾和大眾之說,“重要的在于找到你的專屬受眾,內容越單一,傳播就越精準”,阿里文娛大優酷綜娛中心高級總監宋秉華說。音樂綜藝如是,所有的綜藝節目亦如是。文/本報記者 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