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烈士陵園祭掃,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到戶外踏青趕海,感受春日海島的旖旎風光;參加戶外跑,在運動中培養勇往直前、堅持到底的品質……清明假期,平潭師生們以豐富的方式,度過了一個充實有意義的假期。
清明時節,春光明媚。4日,廈門市海滄區新陽街道一農社區下陳社,百畝花田人流如織,熱鬧非凡。
連日來,全省干部群眾、軍人、師生陸續開展祭掃烈士陵園、瞻仰烈士紀念碑、參觀烈士紀念館、聆聽英烈故事等形式多樣的活動,深切緬懷英烈的豐功偉績,弘揚英烈精神,賡續紅色血脈,營造全社會崇尚英烈、學習英雄的濃厚氛圍。
為引導青少年銘記革命歷史、崇尚英雄精神、賡續紅色血脈,4月1日,閩南師范大學附屬官陂中學組織師生赴官陂鎮革命烈士陵園,開展“豐碑寄哀思,陵園緬忠烈”祭英烈活動。
清明寄哀思,英魂勵后人。在清明節即將來臨之際,為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3月31日,泉州市永春縣在永春革命烈士紀念碑園區舉行“我們的節日·清明”暨“賡續·2025·百園千校清明祭英烈”活動。
《泉州府志》稱泉俗清明“插杜鵑花”。此為古代插柳習俗演變而來。古人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一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二是為了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淋淋;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也有將柳條制成柳圈,戴在頭上,古諺有“清明不戴柳,生來變黃狗”。
亦稱“掃墓”。清明掃墓,由來已久,大盛行于唐代。《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清明節這一天,“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祭祖、上墳、掃墓,表示對先人的敬意和孝思。在閩南清明節習俗中,清明節前后10天內為掃墓日期,如要修墓和拾骸(拾骨)移葬,則不用另行擇日,凡事無忌。
踏青,是指春日郊游,也稱“踏春”。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踏青習俗由來已久。踏青這種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源泉是遠古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這種農耕祭祀的迎春習俗對后世影響深遠。
泉州清明節的食俗是吃“潤餅菜”和“清明馃”,當為古時寒食節食俗之遺風。“潤餅菜”是以面粉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擦餅”,再卷胡蘿卜絲、肉絲、蚵煎、芫荽等混鍋菜肴,即可食用,甜潤可口。
泉州俗語說:“清明不回家無墓(或曰無祖)。”外出人員在一般情況下都會回家過節。是日中午,各家各戶要煮“潤餅菜”(春卷)、帶牲醴,到廳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靈,以及厝主、地基主等。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秋千。
游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
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
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朝來新火起新煙,湖色春光凈客船。
繡羽銜花他自得,紅顏騎竹我無緣。
胡童結束還難有,楚女腰肢亦可憐。
不見定王城舊處,長懷賈傅井依然。
虛沾焦舉為寒食,實藉嚴君賣卜錢。
鐘鼎山林各天性,濁醪粗飯任吾年。
此身飄泊苦西東,右臂偏枯半耳聾。
寂寂系舟雙下淚,悠悠伏枕左書空。
十年蹴踘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
旅雁上云歸紫塞,家人鉆火用青楓。
秦城樓閣煙花里,漢主山河錦繡中。
風水春來洞庭闊,白蘋愁殺白頭翁。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