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8月24日訊 (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吳雅靜 姚珊紅 文/圖)“從事南音這一路來有過很多困難,但從來沒想過要放棄南音,就是害怕不知道自己還能教多久,南音是我一生的最愛……”
2018最美人物候選人陳成芬
陳成芬是泉州市級南音非遺傳承人、洛江區河市鎮南音社長,粗茶淡飯,南音作吟,人生漫漫,琵琶作陪。20多年來全心致力于南音彈唱、教學、研究,至今已培養了七八屆學生,上百個學子。說到對南音的感情,他對老伴笑稱:“比老婆還愛。”
陳成芬與學生們共唱南音(洛江宣傳部 黃秋瑩)
如今,77歲的陳老身患重病——肺癌晚期。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依舊愛戀著南音。為了讓自己的腦子保持記憶,手指還能彈琵琶,身體狀況好些的時候,他就會在病床邊上鍛煉寫字、畫畫。
在陳老的病床邊有一幅畫,畫的是荷花,那是他在輾轉反側睡不著時起來畫下的,畫上寫著一句話:一身玉潔冰清。這正是陳老一生的追求:淡泊名利,像冰一樣清明,像玉一樣純潔。一曲曲南音,道不完的是他一生對南音的堅守,唱不盡的是他那殷切期盼的傳承之情。
他,少年時期心中就種下南音夢
10幾歲的時候,陳成芬在村里偶然聽到古老的南音,就再也沒有忘記過它。“怎么會有如此好聽的音樂,按捺不住喜歡的心,每晚都要跑去聽。”陳老回憶說,后來他去找別人借來南音的資料,發現這悠揚婉轉的音樂,居然歷史不下千年,更加充滿敬畏與喜愛。
然而,對于一個家境困難,小學便輟學打短工的陳成芬來說,學音樂是件過于奢侈的事。結婚的時候,家里甚至窮到沒米下鍋,所有時間都花費在生計上。做過各種小工,連大西北,西南那種艱難的環境,為了養家糊口他都去過。陳老說,自己的一生很奔波,也很辛苦,直到55歲那年,孩子都已成年,逐漸放下生活重擔的他才開始敢追尋藏于心中多年的南音夢。
剛開始陳老找來一位老師學習南音,學了20多天,進步神速,后來他開始自學。說到為何會成為老師,陳成芬說,1995年,河市中心小學打算組建一個南音興趣班,想讓陳老幫忙物色老師,未料,當時的老師教了沒多久就離開了。為了不讓興趣班半途廢掉,陳老決定無償讓學生來自己家中,有了一些基礎的他,就半學半教,從最初的30人到最后剩下8個人,他說,我們就9個人湊在一起邊學邊彈邊唱,從此開始,一批學生教完接一批,再也沒停過。
(洛江宣傳部 黃秋瑩)
他,除了傳播南音還傳播孝道
這20多年來,生活并不富裕的陳老,從不收學生一分錢,為培養學生,常自掏腰包,花費不下20萬元。陳老說:“南音的價值不是用錢可以形容的,農村的孩子家境都較為一般,如果收錢,怕學的人更少,況且自己的水平還不夠高,更何談收學費。”
陳老教學以來,第一件事就是先教導學生如何做人,“做人要一生正氣,要有一顆善良的心,多做對社會有益的事,”在病床上的陳老循循說道。
他還喜歡講南音的故事,讓學生知道其中的歷史由來和價值。說到學生,陳老滿是欣喜:“教出來的學生走出去能被社會認可,我就很驕傲,很有成就感。”他高興的說道,過年過節的時候,還有學生帶著他的“學生”來看我,很是開心。
今年剛考進泉州師院音樂系南音專業的學生雷麗玲,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跟著陳老學南音到現在。她告訴記者,陳老上課的時候常講孝道故事、教導學生為人處世。雷麗玲說,畢業后,自己也希望成為一名南音教師,讓更多人接觸南音,讓它傳播得更好。
她,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愛人
陳老的老伴劉珠回憶當時的情形說道,他每天都沉浸在南音中,有時候,寒冬半夜2點都還在拿著琵琶彈,一直勸說,也沒用。丈夫對南音的愛,她也都看在眼里,陳老去教學,她就每天去給他送飯,后來看到學生們都很乖巧,很聽話,劉珠也就用自己的方式這樣默默支持著陳老。
“一開始我很不理解,很生氣,自己都沒退休金,還自掏腰包花費那么多,孫子都會抱怨爺爺對學生比對他還好。”劉珠說,有回正月初一,陳老幫鎮里組織30幾個學生去表演,鎮里補貼了3000元,他自己給每個學生100元的紅包,剩下的吃用演出服等花費也是自己掏錢,但就是這樣的他,在剛開始生病的時候,都怕花錢不肯就醫。
“很自豪啊,說起老爸太自豪了,”陳成芬的長子陳宗興說,父親一直很有威望,很受人尊重,鄉親講到他,都會豎起大拇指。他做人很公道,也很無私,鄉里人有困難、他都會盡所能幫忙處理。在兒子的心中,父親是一個很耿直的人,“他不會爭,淡泊名利,對我們成長影響很深。”
“現在生活好轉,父親沒享過什么福就這樣……”說到這,陳宗興紅了眼眶,父親現在病重常常疼痛難忍,就算這樣,只要身體能堅持,父親還是要早上先去教孩子,下午才肯去住院。
一生執著,魂牽夢縈。從少年緣起,到暮年不舍。陳成芬,最美的人,將一生付給了最美的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