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8月31日訊 (福建日報新媒體·閩南網記者 吳雅靜 姚珊紅 實習記者 吳圳烽 文/圖/視頻)粘良圖的辦公桌上,堆著的都是書,一本厚沉沉的《漢語大字典》常立案前。每天還未到上班時間,他就早早地出現在辦公室,聚精會神敲打著鍵盤…
2018最美人物候選人粘良圖
與共和國同齡的粘良圖,出生在晉江市金井鎮(zhèn)鈔岱村,是一位從農田走出來的地方史學者,從晉江博物館退休后,仍發(fā)揮余熱,現在是晉江五店市建設管理辦公室工作人員,繼續(xù)致力于當地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著述和傳播。
特招入職博物館 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在學校讀書時,粘良圖格外喜歡文學,語文成績常常班里數一數二。初中畢業(yè)遇上文革,失學后的他便返鄉(xiāng)務農,在家里自學,農忙之余手不釋卷。
在平淡的日子中,粘良圖起早貪黑,春種秋收,做各種農活,還當過小學語文代課老師,到城里打過小工,承包過農場。閑暇時間,他就開始寫一些地方人物故事給當地報紙投稿,慢慢地,在當時泉州文化界,粘良圖有如黑馬般出現,而他的作品《俞大猷》還獲得了中篇小說征文大賽三等獎。
粘良圖向閩南網記者說起他的過去
47歲那年,作為特殊專業(yè)人才,粘良圖被特招入晉江市博物館任職,一個月工資400塊錢。期間,一個開皮革店的朋友找到他,想讓其幫忙管賬,薪資優(yōu)厚,但粘良圖毅然拒絕,還是選擇了博物館的工作。“那時已經不用擔憂溫飽問題,在精神上要更有追求,有這么一個平臺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粘老說,對于這份博物館的工作,一直心懷感恩,在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同事眼中的“土專家” 前7年是個臨時工
在同事兼舍友林先生的眼里,粘老是晉江的“土專家”, 常常有人來向他請教問題,他來者不拒,耐心解答。下班后的粘老沒有多余的娛樂活動,“他性格比較安靜內斂,常常一個人在宿舍看書,做研究,周末粘老也是滿心想著可以到哪里去做田野調查,多挖掘一些地方文化。”
同事老范說,粘老在博物館的前7年,大家都不知道他其實只是一個臨時工,他一心一意默默做研究,同事才幫忙一手操辦轉正。在粘老看來,自己領了一份薪水,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情。
這期間,有不少文學界的老師教授主動幫粘老寫推薦信,當時,有同事把粘老寫過的書送去編辦,領導看了后感到十分驚訝,說一定要將他招到我們的隊伍中來。緊接著,又向送書的同事多要了幾本,想讓大家一起看看這位同志的水平。老范說,“轉正一事,各部門基本一路開“綠燈”,大家對他都是非常認可的。”
一絲不茍做學問 他出版了十幾本書
“做三分不能說五分,做一點是一點,每一點都是在積累、在進步。”粘老就是這樣腳踏實地工作,這么多年來,出版過《晉江草庵研究》《晉江史話》《晉江碑刻集》《晉江海港瑣記》《五店市講古》《晉江古厝文化摭珍》《晉江家訓選讀》等十幾本的書,發(fā)表過的民俗文化、民間人物、故事等文章更是無法統(tǒng)計,這都離不開粘老對學術的嚴謹和一絲不茍。
粘良圖出版的部分書籍
紙上得來終覺淺,在粘老看來,書本知識要自己花費功夫去消化,要想做好學術,光坐得住冷板凳沒用,還要深入地去實地探究。在寫《晉江草庵研究》時,為了搜集到更多信息,他常常下鄉(xiāng)去做田野調查。
粘良圖與群眾溝通
讓他頗為驚喜的是,當時村里人告訴他有一塊關于草庵的墓志銘,只是當時墓志銘被燒掉了,好在后來又得知,有人描摹過墓志銘上的文字,幾番周轉,粘老還是不放棄,最終找到了那些記載。
粘良圖仔細查看墓志銘
離不開腳下這片土地 耕讀于田野之間
種田是從土地里獲得收成,地方史的研究同樣離不開腳下這片土地。“有時候做學問就像務農,深翻土地就像深翻這片鄉(xiāng)土文化。”粘老說。
退休至今,粘良圖從未放棄過對當地史及文化的探究,現在,他的辦公桌上仍堆著一疊厚厚的關于“廣州十三行”的書籍、資料,他想能否從中發(fā)現自古以來的廣州商行與泉州港口之間的貿易聯系,去找尋更多的故事。談及未來,已經古稀之年的粘老坦言,仍將身體力行繼續(xù)地方史研究。
幾十年來如一日,粘良圖堅守著如農民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質樸習慣。他原本是一介布衣,更是一個扎根土地的地方史學者,堅守著平淡,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一絲一點只為深耕這片土地。
推薦閱讀:
【最美人物報道01】陳成芬:南音是我一生的摯愛 愛它勝過我愛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yǎng)老事業(yè)短板,提升養(yǎng)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