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寧德篇章
——訪寧德市委書記梁偉新
當前,全省上下持續興起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寧德市如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福建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近日,本報記者專訪了寧德市委書記梁偉新。
記者:黨的二十大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擘畫了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寧德如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中,拿出更多標志性成果?
梁偉新:寧德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肩負著習近平總書記賦予的“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寧德篇章”時代重任,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上有著特殊使命、特殊責任。邁向新征程,我們將把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與貫徹落實總書記對寧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結合起來,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戰略安排和目標任務,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改革創新,拿出只爭朝夕的干勁,保持滴水穿石的韌勁,努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邁出新步伐,在增進民生福祉上取得新進展,奮力譜寫“寧德篇章”。
具體工作中,我們將以“四個區”建設為抓手,努力形成更多寧德中國式現代化的標志性成果。一是建設全國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的核心區,全力打造生產規模最大、研發水平最高、競爭優勢最強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中心,成為我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力量;(下轉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二是建設現代化灣區經濟的試驗區,更高水平推進三都澳開放開發,塑造具有現代氣息、寧德特征的城市形態;三是建設全國鄉村振興的樣板區,在“五個振興”上大膽探索、大膽實踐,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四是建設綠色低碳宜業宜居的先行區,抓住“雙碳”戰略釋放的重大機遇,進一步促進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以寧德實踐為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貢獻。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寧德在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上,有什么具體目標和舉措?
梁偉新: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我們奮力譜寫“寧德篇章”的第一要求,就是“努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邁出新步伐”;省委對寧德的發展定位,就是“建成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這些年,隨著鋰電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不銹鋼新材料、銅材料等四大主導產業的加速崛起,寧德GDP繼2012年突破第一個千億元后,分別用6年和3年時間突破了第二個、第三個千億元大關,躋身全省第五,跨入全國百強,邁上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今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同比增長10.9%,增幅在全國百強城市中名列前茅。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按照黨的二十大“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的政策導向,加快推進全國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的核心區建設,著力打造“滿足國內、面向全球”的綜合配套基地,力爭到2025年鋰電新能源產業產值達5000億元、不銹鋼新材料產業產值達3000億元、新能源汽車和銅材料產業產值分別達到1000億元,支撐工業總產值超萬億、GDP超5000億元,展示好全省“重要增長極”的擔當和作為。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寧德如何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推進科技創新?
梁偉新:過去十年,寧德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了10倍多,從2012年的7.8億元左右增加到現在上百億元;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了10倍,從2012年的22家增加到現在的220多家;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增長了10倍以上,從2012年的不足5%提升到現在的50%以上。這“三個10倍”,充分展示了寧德科技創新取得的顯著變化。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黨的二十大“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部署要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一是培育高水平創新主體。持續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形成科技小巨人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上市企業有機銜接的創新型企業梯隊,不斷提升整體創新能力。二是打造高層次創新平臺。在建好用好寧德時代創新實驗室、省不銹鋼產業創新中心等基礎上,加大與優勢高校、科研院所的緊密合作,每年接續爭創一批“國字號”“省字頭”研發平臺。三是引進高素質創新人才。用好“三都澳人才”強市戰略、“天湖人才”等政策,全面兌現人才引進培養激勵、平臺建設、人才公寓、醫療保健等全方位保障措施,吸引更多人才到寧德就業創業、施展抱負。
記者:“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寧德的殷切囑托。這幾年,寧德在鄉村振興上做了哪些探索?
梁偉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幾年,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在產業引領、以城帶鄉、文化賦能、生態宜居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產業引領方面,已經打造出“一縣一業”的特色農業產業格局,大黃魚、白茶、銀耳、海參等農產品市場占有率均居全國首位。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5.3%、增幅全省第一。以城帶鄉方面,大力推行“一書記三大員”制度,并對453個已脫貧村、161個老區基點村、246個少數民族村、44個海島村,分別出臺精準幫扶政策,不斷把優質資源導入農村,促進鄉村加速振興。文化賦能方面,將紅色文化、畬族文化、海洋文化融入鄉村振興,并深入推進文旅融合,打造形成“古村落+文創”“攝影+旅游”等文化新地標。生態宜居方面,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提升、海上養殖綜合整治等攻堅戰,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優良水平,森林覆蓋率69.98%、是我國大陸沿海“最綠”的設區市。同時,在全省率先完成行政村改廁改水,并實現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和鄉鎮污水處理全覆蓋,全面提升鄉村宜居水平。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的二十大部署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持續聚焦“閩東特色”做文章,每年推出一批在全省全國拿得出手的特色亮點,形成更多閩東特色鄉村振興的鮮明標識,不斷推動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記者 單志強 通訊員 劉成輝)